如今江淮一旦和朝廷开战,极有可能会是腹背受敌。
容玉心中也清楚,她父皇晚年修仙,不知道多少银子砸进去了,只是琼州那一处平乱,就不知道浪费了多少银子,如今国库空虚,容霖想要和她打,那就必须准先准备粮草。
所以,要趁着大战还没有打起来,他们要先在江淮的后方的扩展地盘,先是铜川州,铜川虽然名为铜川,但实际上却是一马平川,易攻难守,且铜川,适合种粮食,也算得上是大胤的粮仓了。
江淮第一战,便是打下铜川。
容玉站在北关军面前,现在,这支军队依旧叫北关军,一支全新的军队。
这本该是战前动员,容玉的谋士队伍日益扩大,这些人足以写出一纸让人热血沸腾的战前训话了,容玉看了,然后盯着写这东西的人。
“这就是你写的?你让本宫去说这些?”
“殿下,此文有何问题?”
“那些将士,或许能征善战,打仗是一把好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大字不识一个。”容玉将给纸张放下“先生引经据典,的确让人佩服,但您觉得,他们能听得懂?”
容玉没要这些,她自己上了高台,看着下面的将士。
“今日,我江淮北关军起兵勤王,我只告知各位两句话。”
“第一句话,此战,若各位活下来,便是从龙之功,荣华富贵应有尽有。第二句话,若是各位战死沙场。”
容玉定了定心神,看着下面的将士“本宫便保各位的家人一辈子衣食无忧。”
苏樟就站在不远处,今日,他的女儿也要同容玉一起出征,他自然是要来看一看的,听到容玉说的话,以及,下面的将士逐渐疯狂的神色,以及熊熊燃烧的战意。
温知渝站在他身侧“苏先生,可还是心有疑虑?”
苏樟指着前面的北关军“这就是你们的目的吗?”
“目的?”
“我曾见过,姜桐带领的北关军,也是如此,凶悍疯狂,所过之地,从无败绩。”可就是那般,苏樟才坚决不打算站在姜桐那边。
“这世上有多少工具,是造福百姓的?唯独这个,是用来杀人,只是你们手中趁手的工具罢了。”
温知渝这些时间总算看清了一件事,那就是,这些大儒,都有自己的坚持,不是旁人几句话就能动摇的,温知渝每一次都觉得,这位老人该动摇了,但最后,苏樟只是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想法,却不曾彻底改变这个想法。
温知渝和容玉觉得,战争才能带来和平,但苏樟却觉得,不能让百姓受到战火苦难,战乱一起,百姓才是受苦受难的那个。
他们改变不了苏先生的想法,苏樟,也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
“权力是带着毒的,一旦沾染上,就不会让人轻易戒断,任何人都是如此,先生觉得,其他人更适合当皇帝,难道皇位上那位就会让贤?”
“谁能保证,登上皇位之后,他就一定会做一个好皇帝呢?”
温知渝也这样觉得,但,“只要能改进一点,百姓的日子便是天差地别,先生也看到了,不是吗?”
“我只知道,你们从前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今日,为了我们眼前的这一幕。”
为了让人心甘情愿的,成为新帝的拥护。
温知渝盯着眼前的景象,的确,寻常人看来太疯狂了,容玉见过大胤如今的守备军是什么样子的,她知道,如今的北关军,只需要一些磨炼,便足以让她打到京城去了。
至于,战前动员,在战争开始之前,这些将士的军饷就翻倍了。
“这些,是买命钱。”
容玉说着,将自己最后的存款都扔了进去。
“反正要是输了,本宫也没花钱的机会了,所以,还不如在这之前就花出去,让他们拼尽全力的去赢,”
“苏先生,这是大势。”
温知渝看着青霓,穿着软甲,作为军师,和殿下一起出征。”
“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但现在,苏姑娘所走的路,却是从未有前人走过的,除了殿下,没有人会给青霓这个机会。”
就是因为知道,所以才矛盾啊。
“殿下,还未必会赢。”
温知渝知道,但“江淮百姓经不起第二次失败了。”
这一次,赢的那个人定然会赶尽杀绝的。
大军开拔,不曾惊动太多人,容玉让人探过铜川州,只点了五万人。
“足够了,铜川太平的日子过久了,都成了那些有后台的官员升职的跳板,这是吏部公认的事情,所以,攻打铜川,大军压境,然后压过去就行了。”
“这是我制定的军队纪律,若是如此的话,务必让将士们记下。”
“军队,纪律?”
容玉有些好奇的拿过来。
古代的军队,奉行的是丛林法则,所以,胜的那一方,即便不曾烧杀抢掠,但抢夺财物却是被允许的,古代兵士的军饷不高,便是靠着这些不义之财来“发家致富”的。
“铜川是粮仓,惊动了百姓,谁来种田呢?铜川不能乱。”
容玉看着这军队纪律,“有些时候,我真的觉得,你是打算当圣人了。”
不,这本该是做人的底线。
“我会让他们记住的,你说的对,我们打下来之后,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再费心去管束,换个地方官,百姓不会在意的,这些年,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温知渝曾和萧霁说过,若要百姓的好日子一直过下去,首要便是开化民智,若是百姓始终麻木不仁,那只要一口吃的,他们就不会念着去填饱肚子。
她所能做的,只是点燃一颗火种。
或许一切最后终归会回到“正途。”
但没有人会回到过去。
容玉可以做到,温知渝就一定会让她做到。
“臣等,待殿下凯旋而归。”
那是元正元年的时候,京城还乱着,新帝大肆增加赋税,筹备大军粮草,预集结大军五十万,平定江淮叛乱。
先帝六皇子定年号元正,昭告太庙,登基为帝,琅琊王氏的人被大肆提拔,先帝皇贵妃王氏尊皇太后,密旨废皇太孙。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