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9章 白登脱困 又见危机
    此次的“白登之围”彻底让刘邦怕了匈奴,也正是此事之后,汉朝对匈奴采取了龟缩政策,休养生息、积攒实力,存着钱给他曾孙子,讨回了大汉的颜面。

    冒顿似乎并不急于进攻,只是这么围着,一天,两天……

    此刻的刘邦在山上真是如坐针毡。

    突围的可能性似乎不大,步兵对骑兵胜算基本等于零,即便刘邦身边都是骑兵,跟匈奴这种马背上生存的民族对抗,差不多也是以卵击石。

    另外还有一点,中原的马和蒙古的马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就好像四川的马,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跟个毛驴儿一样......这个后面讲到丝绸之路的时候,会再提两句,那时,大汉帝国会引进一批大宛马回来,就是俗称的“汗血宝马”!

    硬的、明的已经不可能了,只能用软的、阴的了,幸亏刘邦身边有陈平。

    老天似乎也在帮刘邦,大雾越来越重,白天和黑夜差不多少。

    陈平借大雾的掩护,跑到冒顿的军营里,找到冒顿的王后,或者说阏氏(读“焉支”),就是正室夫人,然后大肆行贿,通过阏支向冒顿说情,然后冒顿主动解围,刘邦出来了。

    这是史书中关于刘邦脱困的说法,怎么读怎么觉得有问题,好像在掩饰什么东西。太史公还用了这么一句话,“其(陈平)计秘,世莫得闻”,隐约有点欲盖弥彰的意思。

    上面这些内容在《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和《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都可以看到。

    虽是正史,但是也得允许咱们推敲一下吧。反正各位看官细想一下:

    大雾天就可以随便进出敌人的军营?这得多大的雾?两米之外看不清人?这样的雾怕是可以直接突围了吧?还能和对方那么高级别的人会面?

    再者说,冒顿会因为一个女人在耳朵边上吹两下风,就把刘邦放了?这也太浪漫了,冒顿可是拿自己的女人做过箭靶的。这围的可是大汉帝国的皇帝啊!

    史书中的记载恐怕太过牵强了。

    两个多世纪后,东汉有个叫桓谭的文人提到这桩旧事时说,当时陈平告诉冒顿阏氏,说汉帝国皇帝刘邦马上要从中原选一位绝色女子作为解围的条件,送给冒顿,冒顿肯定会喜欢。

    这样一来,你就会失宠,所以你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要想办法让汉军脱困,皇帝回去了,也就不会送给冒顿女人了。

    阏支被陈平这么一说,大为紧张,于是想办法让匈奴军队解围,刘邦得以脱困。

    桓谭恐怕也是在胡说八道,都隔两百多年了,他从哪儿听来的。这段就当成个野史听一听就好了。

    当年白登山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恐怕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了,不过大家都可以放开了猜。

    恐怕当时刘邦和冒顿是见了面,有过交谈的,而且刘邦很可能是纡尊降贵,低声下气,跟冒顿签订了什么框架协议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

    当然这是猜测,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刘邦脱困的过程非常的不光彩,不知道太史公是否也做了这样的猜想,觉得实在不光彩,没写上去。

    虽然刘邦这时已经是大汉皇帝,但是对于刘邦来说,求人、装孙子都是他的成名绝技,一招鲜吃遍天。绝境之中百试不爽。

    匈奴人的骑兵军团分出一条道路来,刘邦和他的士兵们在对方虎视眈眈的目光中走出了包围圈,汉军的弓箭手全部张着满弓瞄准对方,匈奴人的战马不时嘶叫一声。

    刘邦终其一生不敢再挑衅匈奴,他的儿子,他的孙子也都对匈奴忍气吞声,直到近一百年后,才由他的曾孙刘彻报了当年之仇,告慰了他的先祖们。

    刘邦杀掉先前告诉他匈奴实力很弱的使者们,赦免了被他自己下令关押的刘敬,然后非常诚心地向刘敬道歉,说我不听你的话,被困了七天,是我不对。而且马上封了刘敬一个侯。

    刘邦决定取道赵国回长安,因为他对赵王张敖也不放心,要过去看看,张敖毕竟也是异姓。张敖就是之前说的张耳的儿子。

    刘邦不知道,自己刚从虎穴里出来,又一脚踏进了狼窝,因为赵国有人盯上刘邦了。

    刘邦从赵国经过,张敖自然要以最高礼仪接待,而且这俩人除了帝王君臣关系,还有翁婿之亲,刘邦把吕后生的大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他。

    张敖这个人是比较老实的,平时也比较低调,他对刘邦更是非常尊敬,他觉得刘邦把他爹张耳封为赵王,实在是天大的恩情。

    刘邦在的这几天,张敖早请安,晚问候,毕恭毕敬,有求必应。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绝无假装之心。

    而对刘邦来讲,他暂时不用在长乐宫里按叔孙通讲的那套,每天正襟危坐,称孤道寡,现在来到自己女婿这里,自然可以放肆一点。

    他又找到了当年的感觉,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张嘴除了吃饭就是骂人,估计张敖挨了不少“小兔崽子”之类的问候语。

    张敖自己没觉得什么,被岳父骂两句也是提携,但是张耳的左右丞相,贯高和赵午,却是极其愤慨。

    这两人都是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不过火气绝不亚于青春期的少年,而且这俩人还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胆子大得异常,他们去向张敖请示,说刘邦这么无礼对待一个诸侯王,我们想把他杀了!

    张敖大惊失色,告诉这两个人,现在的赵国是刘邦帮着复立的,你们应该感激他,杀人这样的话,以后决不可再说,也不能去想!

    贯高赵午觉得张敖太懦弱了,但是回过头一想,张敖这是长者风范啊,不忘别人的恩德。

    贯赵两个人和十几个知情的门客商量,刘邦还是要杀,但是不再知会张敖了,如果事情败露,一切后果这些人自己担着。

    不过他们筹划晚了,刘邦启程回关中了。但是他们心意已决,只要刘邦还来,则必杀之!

    现在已经是刘邦立国后的第三个年头了,这一年国内相对很安静,政局更加稳定,经济在快速发展。

    但是北方边境依旧危机重重,刘邦的亲二哥刘仲,本来被封为代王,现在不堪匈奴的进攻,抛弃了他的代国领土(河北、山西北部),自己跑到洛阳去了。

    刘邦丢了一块国土,但是他只能忍,他知道了匈奴的实力有多可怕。

    刘邦把刘仲的代王废掉,降两级,代之以合阳侯。

    而代王这个封号,暂时给了戚夫人生的那个儿子,刘如意。

    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萧何建设长安城的第二个大成果,未央宫落成竣工了。

    未央宫在建的时候,刘邦还提过意见,说国家还很穷,为什么修这么大一座宫殿?萧何觉得很冤枉,这么大还不是给你修的吗。

    萧何毕竟是秦朝就在官场上混的人,马上回应刘邦说,天子四海为家,宫殿不修得雄伟一点,不足以彰示其权威啊,况且现在建好了,后世子孙们就不用再修了。

    这话刘邦爱听,马上说萧何修得好。

    长安有两座宫殿了,长乐、未央,长久安乐,永世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