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3章 袁盎逍遥 贾谊神策
    袁盎很像陈平,坚持原则但随机应变,胆大包天又进退自如,而且可能由于家传的关系,他还会武。

    袁盎担任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职务是中郎,就是中郎将,皇帝的侍卫长。出入随行,袁盎有很多和刘恒直接交流的机会。

    袁盎是比较爱出风头的一个人,喜欢发言,喜欢提意见,刘恒也对他很信任,如此不可避免又要得罪人。

    做中郎将后没多久,就把同是皇帝近臣的赵同得罪了。

    严格讲,赵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他是个宦官。

    赵同天天打小报告,袁盎这不好那不好,不过刘恒没太当回事。

    但是袁盎觉得别扭,他担心皇帝听多了会相信。袁盎有个侄儿袁种也对赵同没好感,他去跟袁盎讲,赵同这种人就是狗仗人势,没别的本事,你找个机会当众辱他一顿,他就老实了。

    有次刘恒出门,赵同也同车坐,袁盎就到车跟前,当着所有随行人员的面,说我听说和天子同车的,都是天下英豪,即便现在国家缺人,陛下也不能跟一个肢体都不全的人同车吧?

    袁盎都开口说了,周围又这么多人,刘恒肯定要表示一下。他哈哈一笑,把赵同赶下车。

    赵同觉得非常丢脸,都哭了。这一下果然很有效果,赵同再也不敢招惹袁盎。

    有次刘恒玩心大起,他想飙车,于是找了一个大斜坡,坐车上飞驰而下。袁盎骑着马紧贴着车,死命拽着马缰绳。

    刘恒很不爽,就问袁盎,你不是害怕了吧?

    袁盎骑马上回答,说陛下的车这么快,万一马惊了怎么办,就算陛下不把自己当回事儿,还有国家社稷,还有太后啊!

    刘恒觉得言之有理,做皇帝就要有做皇帝的样子。

    刘恒的后宫有个慎夫人,很得刘恒欢心。

    一般在后宫,窦皇后和慎夫人都是坐在一起的。

    后来有一次宴会,慎夫人也跟窦皇后同席而坐。袁盎上去让慎夫人到次席坐,慎夫人很愤怒,就是不坐,刘恒看到这样也觉得袁盎吃饱撑的什么事都管,一甩袖子,回后宫了。

    袁盎跟了进去,跟刘恒讲了一番尊卑有序的道理,这个刘恒当然不会有兴趣听,但是袁盎最后一句话倒是让刘恒惊出一身冷汗,袁盎说,陛下难道不记得当年吕后是怎么对戚夫人的?

    后来刘恒把这话说给了慎夫人听,慎夫人马上醒悟,袁盎这是在救她啊。

    她把袁盎招来,重重感谢,还赏了一笔钱。

    依照惯例,袁盎这种喜欢说话的人,在中央是干不长的。他也跟贾谊一样,被调到陇西边疆做都尉,刘恒这是在保护他。

    袁盎果然是一把好手,放到哪里都闪光。袁盎对边兵士卒非常好,士卒们对袁盎感激不尽,都愿意给他卖命。

    后来袁盎得到晋升,去齐国做丞相,后又转调到吴国做丞相。

    吴王刘濞独霸一方,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袁盎这种帝国政府派去的官员,肯定是刘濞幕僚的打击对象。

    又是袁种来出主意,说叔父你去吴国后,什么也别插手,天天喝酒就好了,吴王不会怎么样你。袁盎照做,果然跟吴国上下处得一团和气,刘濞也很赏识他。

    袁盎的人生还没完,后文会继续出场。

    袁盎这个人很有弹性,而且放到哪里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他的遭遇跟贾谊几乎一模一样,但是两个人性格不一样,其结果也是天差地别,贾谊自然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贾谊做了三年郁闷的长沙王太傅,某天接到通知,皇帝要招他回长安。

    当时刘恒刚刚祭祀完天地,忽然对鬼神之事感到比较迷惘,贾谊来了,刘恒就单独向他请教。

    读书多的人就有这么个好处,你要聊什么他都懂。贾谊开始为刘恒解惑答疑,刘恒听得入神,一直听到大半夜,身体离开席位了都不知道(当时都是席地而坐)。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听完后刘恒大发感慨,几年不见贾生,本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差得远啊。

    没多久,刘恒下令调贾谊给梁王刘揖做太傅(老师),刘揖是刘恒的小儿子。虽然看起来是平调,但长沙王一点地位都没有,梁王是正宗的皇子,同为太傅,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太傅是个没权利的虚衔,贾谊仍旧积极参政,他又给刘恒上了一道奏疏,内容很长,基本上说了两个话题,一个是诸侯问题,一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诸侯国实力日渐膨胀,尤其吴国楚国齐国最强。这三个国虽然都姓刘,但是跟刘恒都不是至亲,即使至亲也不能保证什么,又有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造反的前车之鉴,贾谊就建议削藩,并且给出了具体方案,不是直接削掉,而是割成一块一块的小国。

    这样一来,如果某一个诸侯王死了并且没继承人,其领土可以名正言顺收归中央;如果某个诸侯王犯了法,也可以撤销其王权,即便心怀不满,也没有对抗中央政府的实力。

    简单讲,贾谊的想法是用蚂蚁啃大象的方式,将诸侯国一点点吃掉。

    这是一个极其高明的策略,投入最少,风险也最小,不足之处就是可能耗费时间长。

    刘恒照办,几年后,齐王(前齐王刘襄的一个儿子)死了,刘恒把齐国领土分割为六块,封给刘襄的的其他六个兄弟,即:济北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齐王;加上比较早分出来的城阳王刘章,一共七份。

    但是吴、楚两国他没敢动,主要是这两国实力太强。

    许多年后吴楚两国给帝国带来一场大灾难,当然,这笔账不能算到刘恒头上,也不该算到任何人头上。跟贾谊更是没关系,除了证明贾谊的深谋远虑。

    贾谊又认为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至少被他说得很严重。

    大汉帝国沿袭了前秦的大部分法律制度及法制思想,法律既出,令行禁止,违令者处以重刑,就是一般说的霸道治国,这个跟所谓的无为而治没有矛盾;贾谊的想法是加强道德约束,大行礼制,所谓王道治国,用他自己的话讲,“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通俗地讲,王道治国是研究怎么让老百姓安定,霸道治国研究的是老百姓不安定后怎么办,前者的境界当然要高很多很多。

    这个话题早年贾谊在中央的时候就提过,刘恒没理睬,现在也是一样。

    王道治国可能比较理想化,这是一种对个体要求极高的治国方式,实现彻底王道治国恐怕不太现实。但是,人嘛,总要有理想,诸多的不可能变为了现实,都是从理想中迸发出来的。

    几十年后,刘家的一个后人,就以一种可操作的方式来践行了这种理想:王霸道合治。

    贾谊做梁王太傅没多久,梁王刘揖有次骑马,掉下来摔死了。

    贾谊立即上书刘恒,提了两件事,一是把代王刘武调任为新梁王,二是扩充梁国的实力。

    因为贾谊担心将来吴楚两国造反,而梁国是正好是扼制其北上的咽喉要道。

    刘武是刘恒和窦皇后生的嫡子,亲得不能再亲,绝对是自己人;扩充实力也是出于这个想法。刘恒批准,

    刘武继任梁王,并大幅度扩充梁国国土面积。

    后来的七国之乱,又一次完全验证了贾谊的设想,说得夸张一点,贾谊以自己绝世的长远目光救了大汉帝国一命。那一仗的刘武,军功堪比周亚夫。

    但是刘揖的死让贾谊悲痛万分,觉得自己这个太傅没尽到责任,再加上三年长沙国经历导致的极度情绪低落,贾谊一病不起,一年多后死了,年仅三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