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8章 张骞二次西行 大汉和亲乌孙
    匈奴浑邪王投降之后,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还没设立之前,张骞曾经主动向刘彻进言,说这个西域乌孙国(新疆伊犁河一带),本来领土在河西走廊,但被匈奴赶跑了,赶到伊犁河。而匈奴自漠北大决战后,主要军力都向西战略转移了,帝国西北线面临他们的压力。

    如果我们能把乌孙争取过来,让他们迁回河西故地,可以牵制匈奴,帮帝国看西大门。和乌孙建交顺利的话,更西的大夏等国,肯定也可以争取过来,此所谓断匈奴右臂之策。

    刘彻当然同意,只要跟打匈奴有关系的,他都开绿灯。这便是张骞第二次出西域。刘彻给了他三百人的队伍。

    张骞到乌孙后,跟乌孙王开始谈。张骞说,你们如果能搬回河西故地,我大汉肯定遣公主跟你和亲,到时大家一起打匈奴,你们不是对匈奴人恨之入骨吗?

    乌孙王态度非常非常好,但是说话含含糊糊。乌孙王年龄很大了,力不从心,已经镇不住他的大臣们,他想动弹也没法施行,何况他根本不想动弹,他那些大臣也没几个想动弹的,举国搬迁毕竟不是说着玩的事情。

    张骞在乌孙住了好几个月,什么也没谈成。

    在这期间,随行的三百人都被张骞派出去,去和十几年前他曾经到过的那些国家联络。

    张骞跟乌孙谈不拢,只好回来。乌孙王派了几十个人跟着张骞回长安,去见识一下张骞口中的大汉帝国。差不多两年后,派往西域诸国的使节们都回来了,不少外国人跟着来传说中的东方大国开眼界。

    还有人带回当年张骞见过的汗血宝马,刘彻喜欢得不得了。中原的马跟汗血马几乎就没有可比性,一个比另一个小好几圈。

    由于这一次张骞西行很顺利,尽管既定任务没完成,但是行程没费周折,匈奴人没来搅局,没有跟上次一样折腾十三年才回来,再加上皇帝对西域物产的公开首肯,所以张骞二出西域归来后,引爆了一次西行热潮。

    冒险主义者和投机商蜂拥而至长安,请求去西域。刘彻全部批准,和西边那些国家多沟通有益无害,将来可以利用他们牵制匈奴。刘彻对西域的任何动作,最终目的都是对付匈奴。

    乌孙国跟着张骞回来长安的几十个人,被帝国的国土、人口和实力惊得目瞪口呆,这也太大了……回去后告诉乌孙王,汉朝咱得罪不起,人家态度不错,咱也别摆谱了……

    乌孙王赶紧派人来长安,虽拒绝迁回河西走廊,但同意建交,和亲,展开双边合作。乌孙国提出要迎娶帝国的一位公主,作为建交的条件。

    刘彻找人开会商量这个事,大家都赞同和亲,乌孙离着远,匈奴离着近,远交近攻嘛。不过同时提出,大汉公主不是随便说嫁就嫁的,乌孙国要送聘礼。

    乌孙王送了一千匹良马作为聘礼。

    刘彻不大可能嫁自己的女儿,他不舍得。实际上之前的和亲,嫁出去的也都是诸侯的女儿,或者干脆和皇室没血统的人。

    这个头儿是当年吕后开的,刘邦当年要把女儿嫁给冒顿,吕后哭闹上吊坚决不同意,只好找了个别家的姑娘嫁了。后来的皇帝都跟着学,坚决不嫁亲女儿。

    刘彻嫁出去的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刘建的爹刘非是刘彻亲兄弟,刘细君要喊刘彻一声爷爷。细君恐怕也不是名字,而是一种称呼。

    诸侯的女儿叫翁主,刘彻特批刘细君公主身份,在几百人的陪同下,远嫁乌孙。

    匈奴本来准备打乌孙的,但是看到帝国的公主已经嫁过来了,不敢打了。他也学帝国,他也和亲,也把匈奴的贵族女子嫁给乌孙王。

    局面变得很微妙,乌孙不敢得罪帝国,也不敢得罪匈奴;帝国和匈奴都不敢轻易对乌孙下手,非但不敢下手,还要拼命拉拢。这是小国的尴尬和无奈,也是小国的生存之道。

    一般称呼刘细君为江都公主,或细君公主。江都公主虽然嫁过去,但是并没有和乌孙王住在一起,她住在专门为她修的房子里,每年和乌孙王见一两面。

    乌孙王老头一个,对女人早没兴趣了,他们俩见面,那真是纯粹意义上的伟大友谊,国际友谊。

    一个在江浙长大,一身娇气的小小女人,很难适应新疆的恶劣天气。离家万里,心怀故土,东望千重山,不见长安。江都公主开始一段时间几乎日日以泪洗面,她想家,想念家乡的亲人,想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想念家乡的精食美器。

    江都公主读过书,文笔很好,写了一首诗以寄悲苦: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虽止六句,感天动地。这首诗被东来的人们吟唱到中原,闻者无不泣下。刘彻也哭了,为此特别批示,每隔一年,给江都公主送人送东西。

    乌孙王没几年老死了。乌孙王本来有正式的太子,但是太子早死,所以法定继承人是太子的儿子,也就是太孙,叫军须靡。按照乌孙的习俗,老王的遗孀要全部嫁给新王(亲生母子除外),甭管什么血缘不血缘乱伦不乱伦。这个习俗在北方游牧民族保留了上千年。

    江都公主嫁了爷爷再嫁孙子,她受不了,太乱了,干脆上书长安,让帝国给乌孙施加压力。长安的批示是:依乌孙国俗。

    江都公主明白了,她不是简单的一个女人,想不想,是不是都由不得她,她背后是整个帝国。江都公主同意嫁了,还和军须靡生了一个女儿。

    军须靡有个叔叔,就是老乌孙王的另一个儿子,叫大禄。大禄本来以为太子早死,即王位的应该是他,没想到老家伙把王位给军须靡了,所以一怒之下出走了。

    如果江都公主没有嫁过来,老乌孙王死后,大禄肯定会杀回来,但是江都公主嫁了,军须靡成了大汉帝国的女婿,大禄不敢了。

    一场有可能血流成河的军事政变,因为一个女人而消弭于无形。乌孙国六十三万人口,应该感谢江都公主;大汉帝国防线上的几十万将士,应该感谢江都公主。

    江都公主始终水土不服,生过孩子后身体非常虚弱,几年后客死乌孙,一缕香魂回归中原。

    帝国和乌孙的关系不能断。刘彻又从宗亲里找了一个女子,封为大汉公主,嫁往乌孙。

    这一次的公主叫刘解忧,一般称解忧公主,是当年七国之乱中楚王刘戊的孙女。当年刘戊一念之差,跟着吴王刘濞起兵造反,兵败自杀,整个家族受到牵连,刘戊这一支,早就破落了。

    实际上,江都公主也是破落王族出身,她的亲生父亲江都王刘建,刘彻的亲侄子,因为行为不端,几年前就被刘彻杀了。江都公主和解忧公主,虽然都姓着一个大大的刘,其实都是苦孩子。

    当红的诸侯们,谁也不可能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到遥远的西域,终生不再回还,只能找这些苦孩子,为国家担负和平重任。

    也许她们前一天还在快乐地唱着歌儿…哎…这些可怜又可敬的女孩子们。

    解忧公主脸色很平静,眼神很坚毅,连她的贴身女仆人冯嫽都是一身英气。解忧公主注定要做一个伟大的女人,后文还会继续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