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2章 政见相左 明争暗斗
    基本上,可以把这次会议定性为重新评价刘彻时期的诸多政策,连带着对刘彻做盖棺定论。

    会议的主要形式是辩论,霍光做主持人,一边是桑弘羊为代表的执政党,一边是民间代表组成的临时党派,史书中把这些民间代表称为贤良。众多不参与辩论的官员列席旁听。

    会议气氛非常热烈,讨论的确实是大事正经事,甭管背后霍光组织这次会议的动机是什么。而且双方谁都不怵谁。刘彻时期桑弘羊只有干活的份,刘彻这一托孤,桑弘羊算是混出来了,能说话了,说话有人听了;贤良们背后有霍光,他们胆气也很足。

    双方刀来枪往,不亦乐乎,大会小会断断续续开了好几个月,会议记录被后人编成了一本书,现在还能读到,《盐铁论》,语言很顺畅,很有气势,强烈建议读一读。

    桑弘羊瞧不上这些民间学者,他受刘彻的影响很重,凡事追求实际,不喜欢虚的东西。

    桑弘羊在辩论中口气很大。

    “盐铁专卖是国策,绝对不能废除!国家打仗需要钱,盐铁专卖是保障战争之所需,岂可如同儿戏,说废就废。景皇帝时期盐铁是民营的,后果是什么,你们都知道吧,吴王刘濞开山采矿,煮海成盐,他的财力甚至超过长安,最后酿成七国之乱的大祸,你们想看到这一天重来吗?”

    “对匈奴停战?消灭匈奴是先武皇帝一生的志愿,你们要背叛他吗!你们这帮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武皇帝之前,和亲了几十年,换来的是什么,匈奴人肆无忌惮杀我大汉子民,占我大汉领土。先帝雄图大略,将匈奴赶回漠北,你们今天能坐在这里开会,而不是做匈奴人的奴隶,全是拜先帝所赐!匈奴一天不彻底铲除,我大汉一天无宁日。”

    “对匈奴以德化之,你们也真敢说,你们给我化一个看看。匈奴人会听你们那一套废话吗?匈奴人的骑兵冲进你们的家园,杀你们的父母儿女,你去和他讲道理,他就不杀了吗?匈奴人今天退到漠北,还不是几十万将士的鲜血换来的!”

    “孔子那一套如果行得通,他就不用周游列国了,不用困在陈蔡之间,饿得饥肠辘辘,累累若丧家之犬。你们和他又有什么区别,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妄谈什么以德治国。孔孟那一套,几百年前就过时了。我告诉你们怎样治国,法律!法律所到之处,奸邪无所遁形,这是国家安定唯一的出路!”

    ……

    当然,贤良们也不示弱,六十多个人呢,一人一句就够把房顶捅破了。这里略过不写,有空去读读盐铁论行了。

    这才是真正的开会,大型头脑风暴。会议最终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仅仅是把酒的专卖取消了,盐铁继续国营。

    但是被霍光这么借力搞了一下,桑弘羊陷入孤立了。

    霍光对这些民间学者,其实也没多少兴趣,谈不上喜欢他们,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因为霍光并没有读过多少书。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在他眼里没什么区别,不过是一群古人而已,今天的事还要今天的人来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次会议最大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正式确立停止对外战争的国策,这是刘彻的遗志,到现在才真正得到贯彻。虽然这并不是盐铁会议达成的结论,但是由于桑弘羊被孤立,霍光执行起来,基本没了阻力。

    如果把盐铁会议比成大汉帝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可能稍显夸张,但是这次会议,换来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机遇,当年那个粮食满仓,铜钱盈库的黄金时代似乎又重现于这片庞大的国土。

    只是这个时代不再纯真。由于刘彻对儒家的特殊照顾,比如提携董仲舒,重用公孙弘,导致民间自发地崇儒,所以盐铁会议的这些贤良基本都是孔门弟子,从孔子到贾谊一路传承过来的理想主义开始萌芽了。

    不过仅仅是萌芽而已,霍光不是理想主义者,不信这一套。但是霍光死了后,理想主义有了生长的土壤,以至于出现了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身份和霍光类似的人物,他真的想建设一个理想国,结果一塌糊涂。这个人叫王莽,现在还没出生,等他出来再说。

    盐铁会议后,桑弘羊感觉很悲愤。他觉得为国家做了许多事---确实做了许多事,却被一个屁事不做,屁事不懂的霍光搞了一把,干活多的挨打也多,到哪里也是这么一个狗屁逻辑。

    桑弘羊想光耀门楣,让他家族里的人多几个做官的,全部被霍光否了。霍光是首席辅政大臣,他不同意桑弘羊一点办法没有。

    他有心把霍光搞掉,他觉得存在这个可能性,因为霍光的力量并不强大,至少看上去能攻破。长安城跟霍光关系好的就几个人,比如张安世(张汤之子),杜延年(杜周之子,杜周是张汤的继任者,做事风格完全一样)。

    但张安世和杜延年级别都不高,和桑弘羊这个御史大夫差得很远。至于丞相田千秋,就是一尊雕像,刮风下雨都矗在那个位置上,嘴不动手也不动,桑弘羊并没有把这个老头当回事,也没人把田千秋当回事。

    辅政大臣的另一个,左将军上官桀,跟霍光关系更恶劣。不过上官桀跟霍光没有政见上的分歧,恶劣的是私人关系。

    实际上,霍光和上官桀是亲家,霍光的女儿嫁给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只不过姻亲关系一点作用也没起,亲家归亲家,关系差归关系差。

    上官桀这个人不太老实。

    由于皇帝刘弗陵还是个孩子,平时照料他起居的是他的姐姐,鄂邑公主,李夫人的女儿,和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是一奶同胞。鄂邑公主现在是长公主。

    刘彻在世的女儿们,她最大。

    鄂邑公主因为要照顾弟弟,所以一直没嫁人,所以她有一个情夫。

    情夫姓丁,史书中称之为丁外人,外人恐怕不是什么名字,而是一个称呼,和内人对应。

    丁外人要在长安立住脚,免不了要找个靠山,他找的是上官桀。双方属于互有需求,一拍即合,上官桀也想通过丁外人搭上鄂邑公主,增加自己的分量。

    上官桀去找霍光,这个…是吧…要不咱给丁外人封个侯吧?

    霍光打官腔,立功封侯,大汉的老传统,丁外人寸功未立,不能封。

    不封侯,给个职位行不行,光禄大夫?

    不行。

    那给个名分总行吧?让皇帝见见他,正式把长公主嫁给他?

    公主嫁列侯,这也是传统,不能随便找个人就嫁。

    你给封个侯不就行了嘛。

    上官将军,您就不要绕圈儿了,这是原则问题。

    上官桀悻悻而去,大骂霍光,至于吗你!

    长安城太医总管跟上官桀的老丈人关系很好,这位总管犯事被查出来,进去了,霍光给判了死刑。上官桀好说歹说没用,最后离行刑还有几天了,鄂邑公主亲自出面,自己掏钱,用二十匹良马才赎了总管一条命出来。上官桀和霍光的关系更差了。

    于是桑弘羊和上官桀不知不觉走动多了,俩人结成共同阵线,想方设法搞掉霍光这个老顽固。

    当年那个想来长安谋太子之位,却被刘彻一通大骂的燕王刘旦,又冒出来了,主动搭上了桑弘羊和上官桀。三个失落的人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