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5章 天津府军营
    “是,陛下,老臣没有疑惑了!”方从哲说完,重新坐回了秀墩。

    “回陛下,臣没有!”徐光启等方从哲坐下后,站起来回复道。

    “好,既然如此,那春季攻势的事情就如此安排吧,都退下吧,曹化纯留一下!”朱由校淡淡地说道。

    至于骆尚志将第六营的目的地改成了奉集堡,朱由校并没有指出来,而是选择了默认,毕竟第六营原驻地比赵率教要远不少。

    “罗一贯在西山进修得如何了?”等方从哲等人走后,朱由校问道。

    “回皇爷,罗一贯去年八月入学西山武学,现在已经在里面学习了五个月,从考评成绩来看,尚算优秀!”曹化淳想了一会儿后回道。

    “不用再学了,让他带着从辽东带回的亲军前往天津,从原先的天津三卫中精选一个营的兵力组建天津府兵营,三日内出发,三月前组建完毕,两个月内不输于边军的战斗力,可给他们全部装配步枪与十门野战炮!”朱由校直接下令道。

    “是,皇爷,只是不知皇爷为何会突然如此紧急?”曹化淳不解地问道。

    “锦衣卫从山东传回一些民间局势不稳的消息,而且河间府也有妖人正在在串联,准备作乱,不得不防!”朱由校点到为止地说道。

    虽然他希望这群妖人能去祸害曲阜,但也不能什么都不做,更不能让他们在顺天府附近作乱,附近必须有随时将他们镇压下去的强军。

    至于京城附近的禁军,不到万不得已朱由校都不想让他们现在离开京城,毕竟京营京卫的整改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必须留下足够的禁军数量以防可能会发生的兵变。

    “是,皇爷,奴婢明白了,这天津府兵营的军饷该由谁承担?”曹化淳继续问道。

    “既然是天津府兵营,自然由兵部与户部承担,跟重庆府兵营一样,咱们只卖军械,其它不管!”

    朱由校哪有那么多的银子养军队,能供养十六万多的禁军就已经很不易了,不能抢了兵部与户部该履行的义务。

    “是,皇爷,奴婢明白了!”

    曹化淳也是心里松了一口气,他管着都督府的开支,每年两千多万两的支出,占了内廷支出的绝大部分,压力还是蛮大的。

    禁军一直打胜仗还好,要是万一打了败仗,首先背锅的肯定是他这个花银子最大的御马监掌印兼都督府总监军。

    “嗯,事情紧急,等会从司礼监拿到调令后,尽快去跟兵部沟通好,让罗一贯早点出发,早点成军!”朱由校轻点了下头道。

    “是,皇爷,奴婢明白!”曹化淳躬身回道。

    刚走出养心殿,李长庚对熊廷弼说道:“飞白,很快我该入贡院了,很可能三月初五之前都无法出来,这段时间辽东与兵部之事可就全拜托给你了!”

    “阁老放心,下官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的,绝对不会给朝廷与陛下造成什么乱子!”熊廷弼一脸肃然地回道。

    “那就好,那就好,咱们回去吧!”

    李长庚说完,提了下官服裙摆,朝前面的皇极门走去,他可要与礼部三位堂官尽快敲定同考官人选。

    下午四点,李长庚拿着与魏广微、黄立极及黄士俊敲定的同考官人选,前来养心殿东暖阁求见。

    对于这份同考官名单,李长庚并没有过多的发表个人意见,毕竟他不是出身翰林院,而且对翰林院里面现有的学士大都不熟。

    此外,他已经占了主考官这块最大的蛋糕,而且还是从翰林院出身的徐光启等人的身上抢来的,自然不好再与他们争执同考官的人选。

    朱由校看着李长庚递来的名单,上面有着近三十人的候选,其中翰林院里面的各学士就占了二十多位,其它几位则是顺天府教授与大兴、宛平教谕,以及礼部的郎中与主事。

    虽然科举是礼部最重要的事情,但考官也不能全是礼部的官员,想到此,朱由校不由好奇望地了一眼李长庚,但却见他一副神情淡然的样子,看来他对这份名单并没有太大的意见。

    朱由校最终勾选了十位翰林院学士,另外就是顺天府教授与大兴、宛平教谕,再就是礼部的三位郎中与主事,此外还在名单上补了户部与兵部各一位郎中与主事。

    同考官一共二十人,好让他们监考与阅卷的工作轻松一些。

    当李长庚拿到朱由校给他的名单看完后,十分不解地问道:“启禀陛下,历届科举很少有从户部与兵部调选考官的先例,不知陛下为何会如此安排?”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没有钱粮军队,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朕认为该选户部与兵部的考官!”朱由校一副理所应当的神情解释道。

    “话虽如此,臣怕朝臣会有非议!”李长庚无不担忧地回道。

    朱由校蛮不在乎地说道:“非议就非议吧,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不让人非议之事,也不在乎再多一件,考题可有确定?”

    李长庚只好无奈地回道:“回陛下,暂无!”

    朱由校轻点了下头说道:“嗯,此事不急,等入场后再定也不迟,为了以防万一,马上去通知名单上的人,今晚就都入住贡院吧!”

    “是,陛下,臣遵旨!”李长庚躬身回道。

    虽然所有考官连夜入住了贡院,但万众瞩目的他们,哪逃得过处处盯防的百官与举子眼睛,很快,有在朝为官尤其是礼部与翰林院为官的举子们,先其他人一步知道了本次会试的主考官及两位副主考,还有二十位同考官。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些得到消息的举子,纷纷研究起考官们平时的文章与喜好,并开始提前猜题与解题。

    近百年来,每次参加会试的全国举子人数都不低于五千人,到万历朝的时候,更是突破了八千人,而录取的总人数却一直只有三百人左右,此次虽然因新皇登基恩裳录取四百人,但录取率依然不高,一百个举子才录取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