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82章 东边日出西边雨
    东都。

    洛阳宫,大业殿。

    皇帝移驾洛阳,把紫微宫改名洛阳宫,由行宫提升为大唐帝国正宫,做为皇帝东宅,帝国的东都。

    原皇宫正殿大业殿,被李世民改名为贞观殿。

    宫殿草草的修葺了一番,还很简陋,宫中的宫女、内侍也基本上都是从长安带来,数量也大为精简。

    来洛阳毕竟是逃荒就食,所以大家也就只能将近些。

    此时,尚书右丞、守秘书监、参预朝政的魏征正在向皇帝汇报,以前魏征身为谏臣言官,本职是以劝谏规讽为主,整天盯着朝廷各部门,也盯着皇帝,稍有不对,就要一通嘴炮。

    李世民神烦魏征,可又觉得这家伙不结党不营私,是个很纯粹的喷子,于是对魏征是十分忍耐。

    但有时皇帝急了,也会来一句你有本事你上,别光动嘴皮子,魏征也很不服气,毕竟在朝廷也混了这么多年,没杀过猪也看过杀猪,对于朝廷办事流程还是很熟悉的,对于历代政治得失也有所心得。

    于是魏征毫不客气的说,我上我也行。

    皇帝也恼了,好吧,那你就试试。

    试试就试试,魏征毫不示弱。

    皇帝看魏征还不服气,于是便给他调整了下官职,原本是秘书监加谏议大夫,现在把谏议大夫改成了尚书右丞。

    尚书省主官原是尚书令,可自李世民继位后,这个职位已经空置不授,于是左右仆射成了主官。

    原本房谋杜断,倒也是配合无间,奈何杜如晦居然英年早逝,这让皇帝一时间失了一员大将,尚书省的事务越发有些顾不过来。

    正好魏征在那里喊我上我也行,于是皇帝就让他兼尚书右丞,戴胄兼尚书左丞。

    在大唐政事堂为宰相合议办公机构,也是最高决策机构。

    尚书省比隋朝时地位大为下降,只保留了最高行政机构权力,而不在有决策之权,但做为统领六部的尚书省,依然地位重要。

    尚书省下有六部二十四司,各部司的郎中和员外郎,在大唐都属于清官序列,十分清贵显要。

    尚书左右丞虽说只是四品职,可因为左右仆射都是朝廷宰相,所以左右丞便相当于尚书省的次官,实际主持尚书省的日常工作,对于郎官们不但有统领之权,还有选任举存之权。

    尚书左丞主管的是吏、户、礼三部十二司,尚书右丞则主管兵、刑、工三部十二司。

    而皇帝还按南北朝以来的传统,赋予了尚书省左右丞监视重任。

    左右丞对尚书省的监察大权表现在有决定尚书省郎官选任及黜陟之权,监督尚书六部工部,主持和督促尚书省工作三个方面。

    更了得的是,皇帝李世民还给了尚书左右丞对尚书省外的监察权。

    左右丞能够监察御史台的工作和官员,监察中央其它诸司官员和工作,奉皇帝命负责对刑狱和其他违法案件的审理和查处。

    从某些方面来说,李世民给魏征和戴胄这两位尚书左右丞的权力很大,与御史台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均负有相当的监察之权。

    除了授予省内和省外的监察之权,皇帝还授予左右丞省内的勾检权,这个勾检权就是对省内公文政令审核监督之权,特别是重大事情,以及疑难案件都要他们亲自勾检。

    正是因为这监察和勾检大权,使的魏征现在已经没什么空喷东喷西了,授予的权力大,责任也大,工作自然也忙。

    在尚书省里,左右仆射是长官,也是宰相,总揽六部。而左右丞平时既要主持省内日常事务,各统领三部十二司,还得负责监察省内省外,并勾检省内分管的三部十二司的事务。

    从以前靠嘴喷人出饭,到现在得亲自下场干活,魏征每天忙的是饭都没空吃,觉都没地方睡,好在他兼职的秘书省只是个管理图书的清闲衙门,那摊子不用管也没事。

    真正做了办事的官,才知道以前喷人的官是多轻松。

    不过魏征倒也确实挺有本事,他虽然以前没做过这具体的行政事务,可一到任之后,马上就行监察之权,对省内分管的三部十二司的那些具体主事的郎中、员外郎们进行监察考核,强硬的抓了几个办事懈怠的郎官,请求皇帝贬黜。

    李世民见他说的有条有理,便也许可。

    几位郎官被贬,这一着杀鸡儆猴倒是效果显著,结果魏征又出台了数条官员考核规定,给各个官员都定了任务。

    这下没有人敢懈怠了,都很认真的办事,原本各部司事务大量积压不能及时办理的情况大为缓解。

    魏征还针对省内积压的许多长期没有判决的诉讼案件,监察督办,他不擅律法,却能根据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督办处理,使的大家心悦诚服。

    一通大刀阔斧的行动后,尚书省的工作风气大变,大家办事效率也高了,积极性也提升了。

    李世民都大为惊讶。

    本以为能借此机会狠狠挫一挫这魏喷子的嚣张气焰,等到他不焦头烂额后就把他的尚书右丞罢了。

    谁知道居然比先前的右丞做的强多了。

    连一向跟魏征关系不太好的老同学房玄龄,都难得的在皇帝面前讲了魏征几句好评,他的原话是魏征在尚书省内行事之风,很有几分秦三郎的做派,大刀阔斧,雷霆万钧,做事有原则,但又能变通,行事较为刚猛,能服众。

    他暗示魏征虽然经常喷秦琅,可毕竟魏征当初是秦琅保下来的,还借调他到镇抚司做过事,所以魏征行事才会有秦琅之风,这都是跟秦琅学的。

    甚至暗示皇帝,魏征说不定跟秦琅私底下交情不错,到尚书省做事后,暗里跟秦琅讨教过呢。

    皇帝倒没被房玄龄的这些暗示所动,他觉得魏征这人狂是狂,但也很聪明,结党这种事是绝不可能的。

    于是皇帝对魏征的办事能力大加赞赏,本来只是让他试一试的,现在彻底的定了让他主持尚书右丞工作的决心,并且又把原本罢掉的谏议大夫之职又给魏征了。

    谏议大夫不仅是谏官言臣,他还是门下省的重要职官,有驳回不合理诏书的封驳之权。

    魏征也因此一下子成为了朝中显贵高官,手里既握监察大权,又有勾检尚书省内之权,还又得了门下省的封驳之权。

    他这个参预朝政,也终于明正言顺,实权在握。

    皇帝对魏征也是刮目相看,不再把他只当成了纳谏的一个榜样。

    贞观殿中。

    魏征捧着笏板,对着上面做的小抄在跟皇帝奏报。

    “至二月底,西京长安留守朝廷奏报,二月长安未因饥情饿死一人,整个关内道、陇右道、朔方道、河西道、安北道,五道数十州县,累计统计二月饿死的百姓不足千,实际数字是七百三十六人。”

    “而至二月底,长安已经累计为三千七百五十三名孩童进行人痘接种,主要采用水痘法,只有不到百人接种失败,但死亡只有十三例,其余接种失败者很快进行第二次接种并成功,只有两例死亡。”

    “而长安以外的关内五道,至二月底,也已经进行了一万五千多例接种,死亡总共四十七例,余皆成功。”

    “另外,至二月底,长安和关内五道,目前二月份统计的染豆毒死亡孩童为一千四百余人,但死亡多是在月初,现在长安已经有半个月没有再发现染病死亡病例,关内道也有七天没有死亡病例增加,其它几道染病死亡数也大为减少。”

    魏征有些激动的告诉皇帝,“长安已经基本上控制了疫情,关内道也马上能够控制住,其余四道,情况也将得到控制。长安奏报,预计在五月端午前,完成对整个关内五道十四岁以下的中男以及下孩童的人痘接种,到时可基本不惧痘毒。”

    “而按眼下的控制,长安和关内道,也已经控制住了饥情,接下来是其它四道的饥情控制,目前四辅政宰相正辅佐监国皇太子在准备春耕事宜。”

    “他们奏称,将力保今年春耕进行,并提出,可适当的组织部份出关的青壮劳力返回家乡开展春耕。”

    魏征放下笏板。

    “陛下,他们创造了奇迹!”

    向来喷天喷地喷空气连皇帝都要喷的魏征,如今也在这些数据面前彻底的服气了。

    有人说秦琅肯定造假了。

    可魏征虽然以前也经常喷秦琅,但却对秦琅的人品很相信,他相信这些数字是真的,秦琅虽年轻,也绝不敢在这些数字上做假。

    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消息从关内传来,证明那边的疫情、饥情都已经得到了控制。

    相比之下,倒是关外这边,依然势如水火。

    连洛阳城里,现在百官禁军们的粮食都还经常供应不足,饥一顿饱一顿的。

    更别说这关外的疫情,那是完全控制不住,因为饥荒,百姓流动迁移,导致疫情难以封锁隔离,无数的孩子在染病死亡,各地报上来的数字一天比一天多,累计的数字触目惊心。

    “朕准备召秦琅来洛阳,让他主持防疫指挥,你以为如何?”皇帝问。

    魏征毫不犹豫的点头,“大善,请陛下派八百里加急快马,往西京急召秦琅来洛主持防疫,早点遏制痘毒。”

    “陛下,左卫中郎将、临清郡公苏定方,勇安公主、河北都团练使、清河侯窦红线,燕州刺史、燕国公李谨行,至幽州赶牛三千头,羊两万只,正往洛阳来,已经已过黄河。”

    李世民一听,极为高兴。

    这么多牛羊,终于能缓解下洛阳百官军民们的情况了。

    “等牛羊到了,让苏定方送一千头牛,五千只羊去长安给承乾。他们天天吃救灾粥,也着实辛苦了,也改善一下伙食。”

    皇帝还特意要求,这批牛羊里,拿出两头牛二十只羊,专门赏赐给秦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