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家有漆园,上有严父慈母,不说豪富,但也算得上是略有薄产,更何况方腊天生聪颖,于科举一道大有前途,常常受到私塾老师私下赞赏。
虽然只是十岁幼童,但在时下赞扬神童的大风气下,也是远近闻名。
(PS:宋朝虚岁四岁能中进士,你们怕不怕?)
在周围人都期待着这位方腊成为秀才,成为举人,甚至成为进士的大环境下,原本的各类苛捐杂税倒是也少了不少,也让勒在方父脖子上的井绳略微送了些许,不用每天拼死拼活的工作,偶尔还能给自己放放假,能留点余钱,接济一下亲朋好友,不是一天不工作就只能饿一天肚子。
也正是如此,熟悉方家的人偶尔也会这么取笑:“人家都是年幼的儿子靠老子,到了你这里就成了老子靠年幼的儿子了!”
每每受到这善意的取笑,方父也只能挠挠后脑勺,露出憨厚的笑容——他自己也深以儿子为豪。
至于方母,虽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的小姐,但也勉强算得上是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将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也得了一个贤良的名头。
要不是当初方母的秀才老爹在之前欠了方家一个大大的人情,方父也没有这个好运抱得美人归。
当然,方母实际上也不算十分美丽这也是一大原因。
不管如何,方家家和万事兴,在可以遇见的未来,随着方腊一天天的成长,方家还会愈发的发达下去,如果方腊有幸中个举人,甚至方家在睦州青溪县这一亩三分地上也能够横着走了。
当然,能中进士那就更好,不过即使是方父与方母,暂且也不抱那么大的希望,毕竟据说能中进士的都是天上文曲星下凡,怎么看方腊都没有那么个样子。
日子这么一天天的过去——年幼无知的方腊最近有着奇怪的烦恼。
每当自己夜晚安静之时,总是能够听到些许的嗡嗡声,这当然不是说那些鸟声与虫鸣,反而倒是更像那种若有若无的人声。
在被此纠缠的无奈之下,他终于决定明天早上去找到自己的父母,准备好好商量一下这件事。
抱着这个想法,他渐渐的进入了梦乡之中,也正是这一睡一切的一切发生了改变,他的未来,向着不可预知的方向狂奔而去……
………第二天早上…………………
方腊从梦中醒来,脑袋昏沉沉的,不似以往那么一副清爽的样子,反倒是给人一种一晚没睡的错觉。
在饭桌上,甚至不自觉的开始偶尔发呆,就连原本想好要和父母说起的事情也完全忘到脑后,饭后,方母开始收拾碗筷,而方父已经带着方腊前往学堂——虽然方腊已经十岁了,但是为了预防那些似乎无处不在的拐子(PS:就是拐卖孩童的人),方父还是始终坚持着接送方腊上学。
谁叫方腊是全家的宝贝疙瘩呢?万一出事,不说妻子与岳父的态度,即使是方父自己也无法原谅自己。
在半路之中二人一起慢慢的散着步——距离上学时间还早,没必要着急。
方腊亦步亦趋的跟在自己父亲的身后,略微超出了半个身位,街道上那些闲汉们正絮絮叨叨着什么。
不知为何,以往听不清楚的话语此时却清晰可见,少年即使依旧机械的跟随着自己父亲的脚步,但他的注意力不自觉的就被飘来的话语吸引而去——
“你听说没有?西边的张家又把新出生的婴儿扔到了河里溺死了?!”这个声音略带激动,给人一种在炫耀自己消息灵通的感觉。
“唉!造孽啊!这是他们这几年溺毙的第几个婴儿了?”第二个声音响起,这个声音略带悲痛,似乎有点感同身受。
“第三个咯!他们也真是,养不起还不停的生!完全就是在造孽!”第一个声音无所谓的回答,“就是晚上没事可做也没必要这么拼命……”
“他们的前二个孩子也已经老大不小了吧?怎么还养不起?”第三个声音插入,略带疑惑,“前几天我还见到他们家那个大的在街上找工,似乎是进入了城北的徐家当了奴仆。”
“徐家倒也算是个好地方,张老汉倒是可以轻松不少了!”第一个声音略带羡慕,随即话风一转,“正是因为老大和老二都长大了,现在张老汉就更加养不起了?”
“哦,这又是个什么说法?”第三个声音略带好奇,“我记得张家似乎还有十来亩田吧?多了二个成年男子,不是更应该缓了一口气吗?”
“你想想啊——”
方腊闻此顺着声音好奇的转过脸去,发现街头的那个正在说话的人一脸奇怪的,从没见过的表情。
“老大,老二都老大不小了吧?也是时候结婚了!结婚需要彩礼吧?老爹再生一个,老大和老二该怎么办?再说了,生下来还不一定养得活,与其到时候心痛,不如干脆一开始时就一了百了!”
“这倒也是!”
听到此言之时,方腊已经在父亲的呵斥下转过头去,但街口的声音依旧若有若无的传来,他竖起耳朵听着,“不过张家过的还算可以,起码传宗接代已经不愁了,有老大老二在,田地也能保住——你知道相邻的钱家吧?”
“就是那个成了徐家‘客户’(注1)的钱家?”
“对啊,说来钱家也是可怜,好好的日子过下去,就因为徐家看上了他家的几亩良田,先是交了二次支移(注2)钱,紧接着又被联合衙役直接开始折变(注3),几个手段下去,钱家就不得不屈服了!你说最开始徐家收田的时候早早卖出不好吗?结果现在反倒欠着徐家不少钱,看样子得为徐家做一辈子工喽!”
“唉,这日子是越来越过不下去了,何时才是个头哦……”
注1:宋朝被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并没有大量转入城市成为工商业者,而是成为了地主的佃农,即所谓“客户”,他们并非农业的“剩余劳动者”,而依然是农村的重要生产者,兼并只是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千分之二三的人占据着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全国约有百分之三四十的人口在他的土地上耕种和接受高额盘剥,这是两宋农村的真实景象。
注2:所谓“支移”,就是农民交了税粮以后,官府说:“这还不行,你给我运输到哪里哪里去,什么,你不想去?那好,交钱,运费按运输距离算”。甚至有指定运送到千里外的,“支移”附加比原税粮还高数倍。
注3:折变,就是指交税的时候,本来应该交粮食和布匹,官府要你折成钱交,当然,折换率是官府说了算。甚至有更狠的,先把粮折成钱,再把钱折成绢,这样折上个三五回,一匹布折出几匹,一斗粟折成几斗,那也是活该小民吃亏。
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