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院子里,已是下午申时。
外祖母在院子里蹲着刷洗砂锅,准备给魏氏熬药,正好看见安月回来,说道:
“月月回来啦!累了吧?”
“进屋去喝点茶水,午饭在锅里放着,这会儿应是温乎儿的,快去吃点垫垫肚子,熬药的事让外祖母来吧!”
外祖母郑氏说完,接过安月手里的草药包,将它们放至一旁。
安月朝外祖母点点头,眯笑道:“确实挺渴呐!”
随后安月便向正屋走去。
这时安年在饭桌上看着新买的书,发现姐姐回来了,连忙跳下桌凳。
端着一杯茶水递给安月,安月接过茶水咕噜咕噜一饮而尽。
安年跑过去抱着安月,说道:“姐姐,年年好担心你。”
安月喝完水后,轻轻将茶盏放在桌上。
她伸手搂住安年,说道:“年年不用担心,姐姐这不是回来了嘛!年年咋还没午睡呐?”
“年年不困。”
安月看着书在桌上放着,笑问道:“年年还在看书呐?”
他点点头,回道:“只可惜年年不识得这些字,它们都长得好奇怪。”
安年指着‘人’字说道:“姐姐,这个字好生乐趣,它好像要迈腿走路的似的。”说着安年捂嘴偷笑着。
安月笑着拿起书说道:“那姐姐教你识字,成不?”
安年开心的点点头。
安月念着:“一撇一捺读作‘人’,大人的人。”
安年重复着跟读道:“人,大人的人。”
安月用指尖沾沾茶盏里的茶水,在桌上画写着。
随即,安年也跟着姐姐一样,沾着茶水在桌上学着写,很快安年便学会写‘人’字。
安月心想,这孩子学得倒挺快,希望他去学堂也能这么认真。
“年年先自己学着写,姐姐去伙房端点吃食过来。”
随后安月转身走出正屋,往伙房方向走去。
她端着吃食回正屋,在饭桌上边吃饭,边教安年识字。
安年好奇的问道:“姐姐,你怎会识字写字?”
安月一时有些心虚,结巴的说道:“额…这…这个嘛,当然是以前爹爹教的呀!”
安月长舒一口气,总算找到一个正当的理由,勉强搪塞过去。
安月吃完饭后,将饭碗放回伙房,出伙房看着外祖母一个人在院子里熬药,递着柴火棍。
她去正屋里搬了一个矮凳,往院子走去。
来到院子,她坐在外祖母旁边,伸出手烤着火。
安年学会写两个字后,开心从屋里跑出来,也搬着小矮凳和安月挤坐在一起,学着姐姐的样子伸手烤着火。
外祖母递好柴火后,伸手整理着安月额头上的小碎发,心疼的说道:“我们的月月今日累坏了。”
安月有些倦意的说道:“还好,只要舅娘肚子里的小宝没事,便是一切安好。”
说完,她将头轻轻靠在外祖母臂膀上。
外祖母拉着安月的手,温柔的说道:“你啊!就是个操心的命。”
安年也靠在安月身上,烤着火不知不觉,小不点竟然开始打瞌睡。
安月恍然,原来小家伙今日没午睡,是在等着她回来。
外祖母见安月抱安年很是吃力,她连忙站起身,将安年抱起。
熟睡的安年抱起来很是沉重,外祖母郑氏抱起来随即便往屋子里走去。
她将安年轻轻放在床上,脱掉泥鞋和袄子,又给他盖好被子。
放睡好安年后,外祖母从正屋走出来,又坐回原来的位置。
安月问道:“外祖母,今日来问诊的大夫伯伯,您与外祖父可曾认识?”
外祖母摆摆头,说道:“不曾认识,怎地了?”
“月月同大夫伯伯去镇上,一路相谈甚欢,月月发现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之人。”
外祖母认真的看着安月说道:“月月,永远记住外祖母说的这句话。”
“知人知面不知心 画虎画皮难画骨,咱们不能因几句话便认定他是个好人,但也不能认定他是个坏人。”
“我们不去随意定义他人,但我们在面对陌生人时,无论他对你是好是坏,首当要谨记一句话,那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外祖母说的话,一向是有道理的,月月已全都记在心里!”
外祖母笑着揉了揉安月的头,她站起身看了看砂锅里的草药,见汤汁浓度恰到好处。
外祖母笑着说道:“熬好了。”
随后便开始将柴火棍退出来一部分,安月起身去伙房里拿碗和勺。
外祖母用湿粗布垫着砂锅,抬起砂锅,将锅里的药汤倒入碗里。
“月月,你给你舅娘送去吧!外祖母再去伙房加些水,这火还未熄灭,再熬上一锅。”
安月点点头,小心翼翼的端起药碗,往魏氏屋里走去。
舅舅江成海这时已睡着。
安月走到屋门口,敲了几下门。
咚,咚,咚。
魏氏淡淡悠长的说道:“进来吧!”
安月小声说道:“舅娘,汤药熬好了,趁热喝吧!”
说完,安月将汤药碗轻轻放在床前的小桌上,便转身准备离开。
魏氏这时俨然摆出一副臭架子,说道:“等等,你端着碗喂我喝,你没听大夫说吗?舅娘这身子不便动。”
安月都快走到屋门处,听魏氏这么一说,安月只好咬紧牙,又折返回去。
安月咬紧后牙槽,在心里恶狠狠道:要不是她肚子里有孩子,早就揍她十八遍了。
就像大夫伯伯说的,千万别招惹她,她要在这个时候,出个什么好歹,后果她可担不起。
外祖母见安月进去许久未出,准儿是魏氏又在为难她,便在院子里喊道:“月月…送进去就赶忙出来!过来帮帮外祖母。”
魏氏听婆母叫安月出去,也只好放她走。
这时外祖父已在院子里抽旱烟,想来是已醒来一阵子。
安月刚走出魏氏屋门,发现大门口有送鱼的人走进院子。
恍然发现,时辰已接近酉时。
“舅舅,快醒醒,送鱼的人来啦!”安月站在门口,叫醒还在睡觉的舅舅。
送鱼来的是一个面生的妇人,妇人五十冒头儿,身后还跟着两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