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0章 步入正轨
    因着七阿哥的加入,两个月后,《百姓生活》杂志就每七天一期开始发行。

    每次印刷四万份,有的省份远的,要大半个月才能收到。

    这边七阿哥每日早朝后就到作坊工作。

    为此,依黛哈特意把图书馆的二楼隔出一半做七阿哥的办公室,临街开了一门,进门就是楼梯直通二楼图书馆,而楼梯就像滑梯滑梯似得,在到了二楼从另一侧下楼的楼梯,就在作坊的院子了,属于户外明梯。

    这个办公室很大很敞亮,依黛哈在里里面放了四张办公桌,七阿哥和穆安各一张,依黛哈表哥一张。外面牌匾就写着:中维印刷出版社。

    这天,依黛哈对七阿哥建议,如果有人手,可以建立一个商队,以京城为据点辐射各省市,每个城市都放一个据点,专门卖杂志,等成规模了,那往来信件和少量物品也可以代寄。

    穆安听了是双手赞成,岳里图也认为可行,毕竟,两个四十左右的舅舅还闲着呢。而依黛哈手里也有人,是谁呢,就是那一堆小乞丐。

    依黛哈把城南那个已改成自己名下的房子给了那些乞丐住。每个房间都打了一铺大炕,不到二十个乞丐,倒都住得下。

    当初收编他们就是每人一天一个铜板,这是基本月利银子;如果打听到的事刊登的话,额外在给两到十个铜板。

    这也许是最初的一批记者。

    每人发了一支铅笔一个记事本。当然知道他们基本不识字。可是打听的事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特殊的符号记下来。只要他们自己看懂就行。

    并要求,每天晚上到图书馆一楼跟着姐弟俩的弟弟学半个时辰。

    依黛哈是在晚上饭后闲聊时提的建议。

    七阿哥和穆安岳里图商量这事,依黛和也给建议,他们这个商队应该没什么风险的,现在全大清差不多的人都知道杂志这回事,等商队成立开始运作时,可以在马车细节上着手,就是统一设计马车外观形成固定模式,并在车头插上《百姓生活》杂志社标记,这样真有打劫的,也不会对运送书本杂志的马车感兴趣。

    不过在他们商量马车时,还是提议,可以找蒙古那边的关系买马匹。

    定制车厢时,找那种木头材质最轻的用,减轻马匹负担。

    然后又提议,“等一年左右,看民众对杂志的接受度,然后可以在

    西部南部各设一个印刷点,这边出样板了,快马加鞭或者信鸽送到西部南部印刷店,这样,就没有多少时间差了”。

    岳里图“信鸽能带动那么沉的稿件吗?”

    依黛哈“用最薄的纸最小的字应该可以,不行的话分两批呗。”

    依黛哈“行不行的不知道,如果想做大,就同步进行。现在就开始训练信鸽,将来如果用不上,就杀了吃肉。”

    岳里图“闺女,想吃炸鸽子肉了?明天阿玛安排人给你做。”

    依黛哈急忙说“我就那么一说,您可别做,我现在不吃油炸的东西。我怕胖。”

    怕阿玛又要说教一通胖了好的论调,依黛哈忙转移话题聊起别的话题,说需要七阿哥、穆安和岳里图帮忙。

    什么话题呢?

    依黛哈说起了白天看的一封信,来信的是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她说看了上次缠足弄残脚的女孩的信后,就一直替女孩伤心,也替自己伤心。自己的脚是六岁开始裹的,现在脚裹成了,回忆起当初裹脚的时候,四个脚趾都掰断了,她疼的直打滚,因为她反抗的太激烈,然后母亲就哭着把她用布条捆起来,就这样捆了三个多月,看脚骨长好了才松开她。同时母亲还一再后悔说要是早两年裹脚,就不会这样反抗了。

    可女孩说,现在虽然脚长好了,可不敢走路,超过一刻钟就钻心地疼。然而,母亲却说,天下的所有女人都要这样过,你不走路不就不疼了。

    女孩很绝望,总觉得从此后的一生都这样在屋子里待着,不如死了。因此也自杀了很多次。可最近看到了《少儿读物》和《百姓生活》等书,才觉得有了奔头。

    依黛哈把信给岳里图和七阿哥看,然后对他俩说“帮帮这些女孩子吧,请你们写篇评论,劝导汉人父母,劝导汉族男人,可怜可怜他们的母亲、妻子、女儿、孙女吧。”

    岳里图这个女儿控,一看闺女的眼神就受不了了,马上说“阿玛帮你写。”

    依黛哈又把要求说了一遍,尽量白话文。。

    然后看着七阿哥,还拱了拱手。

    七阿哥能说什么呢,只能说,下一期吧,让出一个版面。

    依黛哈“也可以加一个版面,咱们的杂志就是弹性的,可加可减。”

    依黛哈说“先你们三个写,然后在朝堂上找当官的汉人,说服他们写,这样影响就能大些。

    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

    转眼三年过去了,现在是康熙47年的夏天。

    现在是八月份,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依黛哈看着旁边推车里面两个月大的小儿子,和前面跟着狗狗玩闹的快两周岁的大儿子,心里很满足。

    在小儿子出生的时候,穆安就说了,不再生了,两个就好。

    算他识相,他想生自己也不会再生了,老二都是个意外,不然就要一个。

    这三年,依黛哈的作坊只抓了大方向,并没全然放手。

    在去年,黄履庄终于把钟表给研究出来了,又根据依黛哈提供的怀表,也相应生产了怀表还有手表。这一打开思路,座钟、怀表、手表、小闹钟等全面开花。

    这时候,整个大清就只有这唯一的一家钟表作坊。

    依黛哈的钟表,不止内销,还往外出口。一个金边的座钟,在俄罗斯卖出了二十八万银子的天价。

    这样赚钱的企业,依黛哈是不敢自己独吞的。

    所以,全称中维钟表作坊的股份是这样划分的,给康熙三成,七阿哥一成,穆安一成,岳里图一成,外公一成,黄履庄一成,剩下的两成是自己的。

    这里七阿哥得了一成非常意外,他都没留意依黛哈这边还研究钟表,只以为木工作坊叮叮当当的就是天天做玩具。有种天降横财的感觉。

    钟表一研究成型,依黛哈立马就在城市边缘也就是通往畅春园的路边买了三亩地。建了一个超级大的厂房,隔开若干个车间,每个车间加工一种零件,然后作坊这边也生产一种最简单且出货率高的零件,然后零件统一运到作坊,在作坊组装。

    在今年开春大阿哥领着船队准备走时,依黛哈在现代父亲的书里和下载的资料中,翻找出了海上航行需要准备、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印刷成二十本小册子,先行送给大阿哥,做为参考。

    连带着依依黛哈让作坊加紧赶制的两百块手表,让穆安送给大阿哥,当然拽着七阿哥一起。同时送的还有五个望远镜和五个指南针。当初就卖出了十几个望远镜和指南针后,这两样物品再没上架。

    但这事很暖心。大阿哥很感动。拍了穆安和七阿哥的肩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