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9章 常凯深
    当时,李斯年尚且年幼,跟在大哥身后和常凯深见过几面,对其只有些许模糊的记忆。这些年来,李举人举荐并资助过的青年才俊数不胜数,李斯年在家中时,每个月都能遇到前来拜访的青年才俊。因此,他对常凯深的印象并不深刻。

    李斯年面带敬意地说道:“原来是常兄,真是失敬失敬。前段时间我在沪上时,还经常听兄长提起你的大名。”

    常凯深回应道:“哦,我也与斯盛兄也有一段时间没见了,上次相聚还是去年底在沪上我和洁茹的婚礼上。”

    李斯年关心地说道:“前段时间报纸上不断报道南方粤省陈氏军阀叛乱,围攻总统府,家兄一直都很担心你的安危。”

    常凯深感叹道:“感谢李兄的挂念。今年3月,陈炯明派人暗杀了我粤军第一师师长、被誉为‘粤军灵魂’的邓仲元。我当时就恳请中山先生撤销陈炯明的粤军总司令职务,但中山先生却斥责我多疑。我一气之下愤而离职,回乡祭奠母亲。没想到短短三个月,陈氏果真就做出了如此叛逆之举。”

    李斯年佩服地问道:“常兄真是远见卓识,可惜意见未受重视,不知你接下来有何打算?”

    常凯深透露道:“中山先生已急电召我返粤。我今天前来,正是为了向令尊辞行。没想到能巧遇贤弟学成归来,这真是一件喜事。”

    李斯年充满敬意地举杯道:“贤兄真是忠义之士,不计前嫌,我敬常兄一杯,祝你一路顺风,旗开得胜。”

    与新结识的这位兄长畅聊之后,李斯年又向席上的其他人敬酒,谈及自己过去的趣事,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酒席结束后,常凯深叫和他一起过府的夫人陈洁茹过来向李举人辞行。李举人依照惯例送上了程仪,并给予了一番勉励之词。

    李斯年也从还没来得及收拾的行李中翻出一本书和一叠整齐装订的稿纸,郑重地递给常凯深,说道:“兄长即将涉险远行,兵凶战危,请务必注意安全。这本书是我在米国留学时,由朋友推荐阅读的一本书,乃是米国着名的军事理论家马汉先生所着的《海权论》。我阅读后深感兴趣,闲暇之余便将其译成了中文。可惜我并非军人出身,对其中的精髓只能领悟皮毛。如今,我将它赠予兄长,希望能对你的军旅生涯有所助益。”

    常凯深接过书籍,眼中闪过一丝欣喜,感慨道:“哦,马汉先生的大名,我在日本留学时就已如雷贯耳。日本的海军建设计划正是深受其海权学说的影响而制定的。遗憾的是,这本书在我国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贤弟你能将其翻译成中文,实在是功不可没。待我有时间,定会细心品读,并设法将其刊印出版,让更多人受益。”

    说完,常凯深将书递给陈洁茹,让她小心收好。接着,他从腰间拔出配枪,诚挚地对李斯年说:“来之前不知贤弟今日归乡,我常年身处军旅,身无长物,就将这支配枪送给你吧,权当是个纪念。”

    李斯年见状连忙推辞:“这怎么可以,兄长还是自己留着防身之用吧。”

    常凯深微笑着解释道:“这把枪体型小巧,并不适合战场使用。但它制作精美,极具收藏价值。贤弟只管留着赏玩即可。”

    经过一番推辞,李斯年最终接过了这支佩枪。这是一支德国产的绍尔m1913袖珍手枪,因枪把底端有两个“S”交叠在一起的厂标,酷似两条蛇,故江湖人称“蛇牌撸子”。这种枪在华国军队中并不常见,但因其小巧玲珑、精美绝伦的外观以及高昂的价格,深受高官富商们的喜爱,被视为珍贵的玩物和护身法宝。

    李斯年虽然对枪械并不十分了解,但一眼就被这支枪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他连声道谢,并将常凯深夫妇送出了府邸大门。在告别的那一刻,李斯年心中充满了敬意与祝福,希望这位兄长能够一路顺风。

    饭后,送别了宾客,李斯年悠然回到了他曾经居住过的小院休息。

    小院坐落在三进院子的东侧尽头,其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作“百草园”。那块镌刻着“李园”的石头便躺在其中。

    “百草园”承载着李斯年儿时的欢笑与探索。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李斯年虽然不在家,但是他居住的院子母亲还是经常派人过来打扫,因此,屋内始终保持着清新的气息,并无霉味。

    李斯年就这样在家里待了几天时间,闲暇时便与父亲探讨华国古典哲学的奥妙,同时完善着与许笛山共同研究的学术论文。

    虽然不知道以后是否会继续求学,但是他发现自己愈发享受这种探索知识的过程了,那是一种心灵得到满足的愉悦。

    灵感涌动之下,李斯年决定起草《西方哲学史》一书。他知道,编写这种书籍肯定需要大量的典籍资料作为支撑,而老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然而,这并未阻止他先开始撰写书籍的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