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6章 聚一聚(三)
    “谁在表扬我家迎春哪?”随着声音进来的是姜文涛。

    “哟,姜总来了。”老朱等人都站了起来。

    姜文涛是搞销售出身的,这样的场合他不要太熟悉,和大家笑着打招呼后,对周迎春道:“迎春,你出去一下,和驾驶员把车上东西搬进来。”

    老朱亲自搬了一把椅子放在李浩宇旁边:“来,大侄子,你坐这里。”

    “谢谢朱叔,”姜文涛说着,掏出香烟:“先抽根烟,我等下自罚一杯。这一阵子太忙,天天会议,今天市里领导召见,刚结束赶过来,还是迟到了。”

    散好烟,举起酒杯:“我自罚一杯啊。”一仰脖子,再把酒杯亮给大家看,杯底朝上,当然是干了的。

    接下去就是姜文涛的敬酒时间,熟悉的交谈几句,初次见面的发个名片,加深认识。

    老陆问他:“大侄子啊,你丈母娘这几天怎么样?”

    姜文涛吃了口菜,摇了摇头,神情有点严肃和沉重:“不大好。又查出来几个病灶,现在已经转移到肝上了。我大舅哥也一直在为这个事忙,最近听说京城有个老中医,看这个病很有名气,大舅哥和我姨父(朱阿姨老公)跑去京城了。”

    “唉,这个病啊,就是人受苦,家里呢失财,最后就是人财两失。”阿庆嫂最有体会了。

    “你丈母娘这个人吧,说她有福吧,真有福,老伴相伴半辈子,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子女个个孝顺,还事业有成,不说武生了,那是为国家生的,科学家;就是你和儒生,那也是在我们禾城地界上响当当的人物。”

    老杨说着转过身对街道办两位科长和三位女士道:“这码头的原老板是这位江总的老丈人,江总呢,是迎春的表哥,姨表亲,对吧?这原老板姓冯,我们都是冯老板几十年的朋友了,对家里三个孩子、对老妻,那是没话说,夫妻感情好的我们看了都羡慕。

    当初冯老板家是真一穷二白,他妈妈会生,一下子生了四个儿子,这农村,四个儿子要成家,家里日子可想而知。

    后来这冯老板结婚,自己生了三个孩子,这日子更难过了,这才来这边讨生活,那夫妻俩风雨同舟,吃辛吃苦培养三个孩子。

    老大现在是企业家,那禾城地区排得上的企业,马上就要上市,要去申城敲钟的。

    老二那是科学家,研究航空母舰、核潜艇的,那就是为国家生的孩子。

    这老三就是嫁给了姜总,现在和大舅哥一起办厂。你们说说,这冯老板下半辈子的日子是不是很好了。

    但哪想到,这个时候,老伴发现是乳腺癌,很多人都说这个癌症是所有癌症中最轻的,但你们看。

    扩散了,这老嫂子也是个命薄的人啊。”

    说着连连叹气。

    老朱也道:“老冯这几个孩子都是孝顺的,你看老大,公司马上要上市,有多少事要他出面啊,但就是为了自己的妈妈,把公司这摊子事扔给妹夫,自己专门去解决母亲看病这事。

    唉,但愿老天爷能看到,可怜这几个孩子,体谅他们的孝心,让老嫂子身体能恢复吧。”

    姜文涛又举起了杯子:“感谢各位叔叔大姐对我丈母娘一家的关心,我敬大家,你们随意。

    这事吧,真的打得我们措手不及,我们都有点接受不了,也没心思干别的了,大舅哥就是想拉住我丈母娘的手,把她从鬼门关拽回来。

    好在市里、区里领导知道这些情况后,很是体谅我们,现在很多工作都是上面有关部门的领导在帮我们做呢,象市里的体改办,每次出差,都派人一起的,这样我也有方向,才敢接过这副担子,否则,就靠我一个人,哪敢在这么重要的关头挑起来啊。”

    “大侄子啊,你有机会帮我们和老冯带句话,给老嫂子看病要紧,但自己的身体也要注意。”老陆道。

    “谢谢陆叔,我一定带到。来,我再敬大家一杯,在座各位都是我家迎春夫妻俩的贵人,他们小夫妻俩,从岛上出来的,啥事都不懂,就是你们在平时关照了,才能这么顺利地站稳了脚跟。

    我呢,自己家是富!农,小时候家里也没什么亲戚愿意上门,也没亲戚肯请我们去人家家里。

    只有我这大娘姨大姨夫,就是迎春的妈妈爸爸,只要放寒暑假,都是他们来接我和我弟去岛上,一呆就是一个假期。

    我们兄妹感情特别好,象自己的兄妹一样。

    我和我大舅子当初办这个厂的时候,手里根本没有多少钱的,启动资金东拼西凑还有很大的缺口,就是我这大娘姨大姨夫,知道后,拿了家里的存折,跑我家,就把存折给了我。你们想想啊,把存折直接给我的。

    我这妹夫也是好的。两位科长可能还不知道吧,他们不是笨,是岛上教学水平实在差,一个岛上,初中三个年级,两位老师教,小学更离谱,六个年级,一位老师。

    所以我迎春和浩宇中考都不满一百分的,恐怕只有我那表弟,超过一百分吧。

    但是浩宇人有志气,初中毕业后,当兵了,还在部队里学了电工,考到了电工证。

    这两年,他一个人打几份工,最多的时候,是打四份工。”

    顾闻中笑道:“浩宇你这小子,不会是在我们那里上班的时候打四份工吧?”

    “没有没有,排长,是过年前,那时候我已经不在政!府上班了。”

    “他很能吃苦的。”姜文涛道:“学校临时工,电工师傅、华东装饰城灯具安装师、还和我姨父去申城、通州这些地方,那些纺织厂里,收废纱,再卖到广东东莞去,二道贩子,现在又是这码头的法人,这不就是四份工作?”

    “收废纱?这玩意也有人要?”大家对这一行很是陌生,都很好奇。

    于是,经过姜文涛抛砖引玉,李浩宇开始讲这收纱头的一二事,听的大家直呼好家伙。

    老朱道:“老话说的没错,虾有虾路,蟹有蟹路,螺蛳有烂泥路,我们这么大一个中国,行当太多了。”

    李浩宇谦虚道:“收纱头也是机缘巧合,我大伯是解放前到申城的,就进了纺织厂工作,有点基础,现在这行竞争也蛮激烈的,混口饭吃,主要还是这码头的工作,一定要搞好,不然就对不起各位的照顾了。”

    话又给他引了过来,大家也会意,开始帮他出谋划策,怎么搞好这摊子事,有什么困难,开口好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