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帝微笑点头。
本次殿试策题是他精心挑选的,为的就是能发现其中的人才,若有人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他不介意格外提拔重用。
满怀期待的,安平帝郑重拿过最上面的第一篇,按理来说,这就是读卷官推荐上来的头名状元卷,上面清一色的读卷官亲笔评,一等。
文章果然妙笔生花,花团锦簇,文笔非凡。
但是……
并非安平帝想要的。
紧接着,安平帝又看向下面第二份。
也是歌功颂德,文章浮夸的很,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果然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看来自己想的有些过于简单了,满朝文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指望一介书生解决,不是开玩笑么?
前两都这样,下面还能有什么好的呢?安平帝几乎都不再抱有什么希望,随意拿起第三篇看了看。
“咦。”
有些意思了。
可能是经历了前两篇的失望,这一篇虽然也没有十分符合安平帝的心意,但总算是有了一点有用的东西,没有整篇夸夸其谈歌功颂德。
“生之者众,食之者少,国恒久矣。”
说得好!
可现在朕的江山生之者少,食之者众!
这人是看到了朝廷弊端。
这肯定是有志之士!
虽然这篇文章也有他不喜欢的地方,比如这一句:内府外府之储,自将取之而不匮矣。
尼玛这是惦记上我的内帑了吧?还把内府排在了外府前面!
怎么?有事先花内府的?
总结:这人可以用,甚至重用,但终究不是自己人。
用完就可以一边去了。
安平帝不知道的是,贾蓉也很无奈。
若没有这几句话,可能这篇文章要排在殿试百名以后的位置上,哪怕他是会元。
谁让阅卷首席是李敏之呢?
若李敏之那一关都过不了,皇帝喜欢有何用?难道安平帝还能认认真真的看完三百份殿试文章,然后把他的文章重新提拔为一甲?
虽然安平帝的勤勉是大家公认的,但贾蓉不敢赌。
万一这只是谣传呢?皇帝身边可从不缺溜须拍马的人。
暴君最喜欢听什么?
当然是喜欢夸赞他仁爱。
夸赞的人多了,外面人不知情,自然都以为他是仁君。
同样,忤逆不孝的人最喜欢什么?
当然是人们夸赞他孝顺。
孝名远扬时,他就是孝子了。
尤其是安平帝除了勤勉之外,孝顺也同样被人传颂。
真孝顺,把自己老子孝顺的修道去了。
没少伺候丹药吧?
披麻戴笑。
……
不得不说,贾蓉纯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李敏之是谁?
远近闻名的大儒,受人尊敬!
他可能因为一场殿试阅卷就损害自己的名声,把堂堂会元丢到第二三百名去么?
当然不可能的。
虽然贾蓉刻意的改变了一些自己的笔迹,但在李敏之这些人看来更像是班门弄斧。
殿试没有誊录官,不是没有原因的。
考官需要知道考生的笔迹,从而知道考生会试的名次,以此来确定考生殿试的名次,至于糊名……那只是给考生心里安慰罢了。
比较离谱的,有传闻名字好听,能格外提拔做状元。
贾蓉排在第三就是李敏之亲自安排的。
原本贾蓉应该排在第十的。
只是文章里有句话,李敏之看了很舒适。
“百姓足而君亦足!”
这叫什么?
藏富于民!
百姓先富有了,皇帝岂能不富有?
“谓之大道!”
尤其这四个字,分量很足。
没想到贾阁老之孙竟然有如此见识,若心中没有圣贤之道,是写不出这几个字的。
再结合前面那句“内府外府之储,自将取之而不匮矣。”不难看出,贾蓉是个人才。虽然出身勋贵之家,身上有勋贵的影子,但祖孙两代进士,已经有资格融入进他们文人的圈子里了。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得给贾阁老面子。
贾阁老要下江南改革商税去了,肯定要整治几家杀鸡儆猴。
他们李家,这些年在江南也弄了几万亩良田的……
不是他贪!
那些其实都是他亲戚干的。
他事先并不知情。
也是最近才知道,而且已经严厉的惩罚了那些人!
……
会试后的第三天就是传胪大典,是国家最高级别的盛典,同样属于读书人的最高荣耀。
这一天同样要早起去礼部汇聚,领取公服,更衣,然后再学习一遍皇宫礼仪。
这次可要好好认真仔细学了,第一次进宫出丑还能理解,传胪大典上还出丑那就属于闹笑话了。
重点嘱咐会试前二十的人,如何出班跪拜,如何谢恩,不可直视君颜等。
后面就无所谓了。
二甲三甲乖乖站好就是。
能上前跪着也是一种荣耀,毕竟那是在皇帝面前露脸了。
反反复复,等一切嘱托完毕已经接近辰时。
“快跟我走,莫要再耽搁了。”礼部刘侍郎一脸严肃的在前说道。
众人无语。
刚刚不是你一直在叽叽歪歪的说个没完么?现在知道急了?
众人都脚步飞快,穿越宫门,金水桥,外殿,宫廊有惊无险的准时到达皇极殿前。
“怎么才来?”
贾蓉听到前面李敏之问话。
刘侍郎讪讪道:“有几個是实在学不会的,属下怕在这里出丑,因此多教了几遍。”
李敏之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不一时,只听小太监高声喊:“皇上驾到。”
“吾皇万岁。”
文武百官齐齐行叩拜大礼,新科进士自然要跟着跪拜,众人都小心翼翼,唯恐自己出了错,有一位老进士又因为太过激动紧张起不来了,也可能是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好在人太多又不齐整,你起来我跪下的乱七八糟,御史根本看不过来,蒙混过去了。
“诸位爱卿平身。”
安平帝走到龙椅前微笑说了一句,看向下面群臣时目光越发温和,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
众人此起彼伏的站起身。
这时安平帝往旁边点了点头,立刻有鸿胪寺执事官捧了金榜而出,礼部尚书李敏之宣读御制告书:
‘安平七年三月十六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七十七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二百二十人名赐同进士出身。”
果然!
众人心里暗道:“虽然看似皇恩浩荡增加了进士的入取人数,但都是增加的三甲同进士,一甲二甲的人比起往年几乎没有增加。”
同进士在这里可不是跟进士相同的意思。
而是,不同。
宣制完,紧接着鸿胪寺传胪官开始唱名,文武百官齐齐竖起耳朵聆听,尤为激动的是贾敬,这时候城府不城府的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大孙子的传胪大典,不表现的激动点都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