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九十一章 收服罪臣
    南直劲奉旨回京,比皇帝提前几天到达洛阳,在这里,他与兵部尚书蒋巨英见了一面。

    两人聊了差不多一个时辰,不欢而散,如果只看神情的话,蒋巨英似乎更加不满一些。

    南直劲在洛阳住了一晚,次日一早上路,返回京城。

    这是景耀收集到的消息,他的确是名收集情报的好手,摊子越铺越大,尤其是在京城、洛阳这样的重地,眼线众多,所需花费皆由少府承担。

    景耀很谨慎,极少出现在皇帝身边,也不与其他大臣接触,从前他是中司监的时候,朝中的朋友不少,如今全都断绝联系,他很清楚,自己还没有得到皇帝的完全信任,多立功劳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

    韩孺子的确不太信任这名老太监,但是很依赖景耀所获得的情报,哪怕是只言片语,对他也有帮助。

    但是京城的情报韩孺子极少关注,皇帝不在,留守的大臣彼此间频繁往来,反而失去了揣测的价值。

    信息太多还不如没有信息,杨奉说过的这句话,韩孺子一直记在心中。

    廷议是否应该任命柴悦为南军大司马的当天下午,韩孺子召见蒋巨英。

    蒋巨英素服,不戴官帽,进厅之入跪地磕头,向皇帝请罪。

    他的确有罪,各地驻军的数额与调动都要报给兵部,若是声称自己不知道有大量士兵被变为私奴,实在说不过去。

    皇帝身边的人不多,只有两名太监和两名侍卫,蒋巨英虽然承认有罪,但是也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

    “罪臣也是没有办法,各地驻军皆由当地的勋贵世家掌握,朝廷委派的官员不过虚有其位,比如东海国驻军,皆由燕家做主,都尉位同家仆。兵部若是查得太严,世家不满,捅到京城,兵部反而要担上无事生非的指责,上一任兵部尚书就是这么被免职的……”

    蒋巨英没敢说得太详细,韩孺子却已听明白,问道:“蒋大人入主兵部多少年了?”

    “十几年了。”蒋巨英含糊道,他的这番辩解实际上是将责任推到了前几位皇帝头上。

    “如此说来,你是支持朕收回军奴了?”

    “支持,当然支持,再这样下去,大楚只有京城和边疆军队才能打仗,应付小麻烦足矣,真有大事,只怕一时间征集不到可用之兵。”

    “蒋大人能作此想,朕心甚慰。问一句,蒋大人家中挪用了多少兵奴?”

    蒋巨英一直没起身,这时再次磕头,“罪臣不敢有所隐瞒,前后挪用过一千余人,都已放归本队,任其选择为兵还是务农。”

    韩孺子点点头,这与他了解到的数字相差不多,“蒋大人执掌兵部多年,对朕说说,挪用兵奴之风何时兴起、因何难治?”

    蒋巨英抬头看了一眼皇帝,发现这与自己想象得不太一样,皇帝似乎不是特别恼怒,极为平静,反而更让他惴惴不安。

    “据臣所知……臣要先请罪,得到陛下宽恕之后,才敢知无不言。”

    “今日无论你说什么,朕都赦你无罪。”

    “罪臣谢恩。据臣所知,此风始于和帝,当初却是好意。”

    “哦,仔细说说。”

    和帝是烈帝之子、武帝之父,承前启后的一位皇帝,在史官笔下评价甚高。

    蒋巨英又一次叩首,“烈帝在位时,大楚进行过几次战争,兵员倍增,和帝即位,有意休养生息,可是不能立刻修改先帝之命,于是做了一些调整,派出大量士兵在各地筑城修堤,和帝之陵也由士兵修建,如此一来,兵员未减,却很少再动用民力,两全其美。”

    “的确是好意,后来为何却变了样子?”

    “武帝时,兵员再增,待匈奴分裂,大楚无事,却不能立刻遣散军中将士,于是又拾旧例,武帝……比较喜欢宫室苑囿,许多勋贵世家的庄园恰好也在附近,趁士兵清闲的时候借来一用。因为一直没人管,此风愈演愈烈,终成今日之势。”

    “原来如此。”韩孺子突然想到,自己与和帝倒有几分相似,都是承接前弊,希望通过休养生息以恢复民力、国力,本是一片好心,却可以在后世酿成大患。

    韩孺子此前收流民入军,以及要将南、北军交给同一人掌管,只怕在后世都会成为惯例。

    韩孺子先不想这些事,说:“蒋大人在兵部任职已久,也该换个位置了。”

    蒋巨英虽然是来请罪,听到这句话还是吃了一惊,以为皇帝这就要处置自己,连连跪头,“臣罪该万死,唯陛下惩治,臣不求……”

    “蒋大人不要误解,朕的意思是大将军府一直缺人,蒋大人或可补缺。”

    蒋巨英一直没猜透皇帝的意图,这句话最让他感到震惊,以至于半天说不出话来。

    大将军虽是虚职,但是位居一品,对于没机会接任宰相的武官来说,乃是最好的归宿。

    可大将军一职通常由武将和勋贵担任,通常是宗室老人,上一任大将军崔宏乃是皇后的父亲,兵部尚书却是文职,蒋巨英没带过兵、没打过仗,家世一般,全靠着联姻才与大世家攀上关系,由他担任大将军,比柴悦同时掌管南、北两军还要不合规矩。

    “这个……陛下……这样不妥吧?本朝没有文官接任大将军的先例。”蒋巨英小心应对,以为皇帝是在试探自己。

    “这倒是,不如这样,蒋大人先在军中历练一番,立下功劳之后,接任大将军之职顺理成章。”

    蒋巨英吓了一跳,急忙道:“臣愿为陛下冲锋陷阵,只是……只是臣乃进士出身的文官,自幼从文,若说选贤任能、征兵收粮,臣还比较熟悉,若是排兵布阵、当机立断,臣不敢自夸,确实不如普通一将。”

    “不用你上战场,先去大将军府任职,掌管兵符,稽查各地驻军,务要辨别清楚,兵是兵、民是民,不可混淆,宁可缩减规模,绝不许以虚数应对,你能做到吗?”

    蒋巨英终于明白过来,所谓大将军只是一个诱饵,皇帝这是让自己充当与朝臣对抗的急先锋,事成之后才有奖赏。

    “臣只怕……臣只怕……”

    “怕什么?”

    “臣只怕笨拙无能,做事不合陛下心意,反而耽误陛下大事。”

    “嗯……那你就立个军令状,若是做不到公允无私,该当如何?”

    蒋巨英又吓一跳,皇帝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一步一步将自己引到坑里,直接活埋不说,还要在上面跺几脚,踩得更夯实一些。

    蒋巨英不停磕头,“陛下饶恕,臣不能……臣真的没办法……”

    “那就有点麻烦了。”韩孺子并不动怒,也不强迫,“朕的本意是由蒋大人查案,轻重自知,你若是不愿意,朕也不能勉强,只好将此项任务交给御史台。”

    蒋巨英脸色骤变,案子一旦交给御史台,首先就要从兵部、从他这里查起,虽说大家同殿称臣,关系都不错,可是皇帝若是逼得太紧,没人会保他。

    “湖县有一个叫宋阖的人,出言无忌,声称自己与蒋大人私交甚好,此人如今就被关在东海国……”

    “罪臣认得宋阖,此人乃是无耻之徒,说话绝不可信,罪臣与他只有数面之缘,并无私交。”蒋巨英后悔莫及,南直劲见面时劝过他,说皇帝要在洛阳大展拳脚,他最好想办法急流勇退,蒋巨英却还存着万一之想,以为能求得皇帝原谅,继续留在朝中。

    他的确能留在朝中,甚至可能升官,却要付出预想不到的巨大代价。

    “臣想明白了,无非是舍身向前、拼死一搏,臣眼睁睁看着大楚将士沦为奴婢,也该由臣挽回颓势,臣愿立军令状,若是……若是不能整肃军队,甘愿身受极刑。”

    “期限呢?”

    “三年为期。”

    韩孺子竖起一根手指,“一年为期,明年今日,朕要看到效果。”

    蒋巨英磕头领旨,越想越后悔,却不敢提出来,突然想起一件事,说:“陛下,有一件事臣要先说清楚。”

    “你说。”

    “变兵为奴与私蓄家奴是两码事,臣只管收回兵奴,不管其他的私奴。”

    “当然,私蓄家奴不入名籍,该由户部查处,蒋大人只管兵奴就是。”

    蒋巨英稍稍松口气,磕头谢恩。

    韩孺子挥手,示意一名太监准备笔墨纸砚,“既然是军令状,请蒋大人写下来吧。”

    太监将纸铺在地上,蒋巨英跪着写字,手一直在颤抖,寥寥百余字,写了好一会。

    终于写完,太监又拿来印泥,蒋巨英跟签卖身契一样,在上面按下手印。

    太监将军令状递送给皇帝,韩孺子看了一遍,比较满意,“蒋大人明白朕为何要让你写下此状吗?”

    “臣明白,臣之责甚重,免不了要得罪人,陛下越显严厉,臣在执法时越好说话。”

    “明白就好。”韩孺子微笑点头。

    君臣二人心知肚明,这可不是表面文章,蒋巨英若是真完不成任务,皇帝就会按照军令状处罚,蒋巨英要受灭门之祸。

    韩孺子冷下脸,“蒋巨英,是以大将军之位善终,还是以罪臣之名流传史册,皆在此一举,你好自为之。”

    蒋巨英颤声应是,全身已然虚脱。

    韩孺子当然要分化大臣,但是他有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等元九鼎这样的人主动送上门。

    韩孺子现在需要一位新的兵部尚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