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李梁的样子,李恪、李泰、萧锐都是笑了,为什么呢?
因为这家伙跟陛下长得是一点都不像,完全就两种风格的人,甚至这家伙连李氏皇族特意的鲜卑双瓣甲都没有。
李承乾也很是无奈,捏着烟斗问道:“你凭什么说,你是我儿子!”
李梁瞧了李承乾一眼,呸了一口:“兀那汉子,别占小爷的脾气,我还是你爹呢!”
萧锐、崔钰、郑山雄都是目瞪口呆,谁能想到这小子竟然如此的语出惊人,假冒皇子罢了,现在连先帝都扮了!
而李恪、李泰则是一脸怒意,要知道,他们跟李承乾可都是一个爹的,他自称是李承乾的爹,那不也是他们俩的爹。
反了,这是真反了,一个毛贼竟敢侮辱他们,二王对视一眼,也是没有客气,论起拳头,劈头盖脸的揍了下去。
瞧李梁被揍的鼻青脸肿,终于知道了规矩,老老实实的跪在了地上。他特么哪里知道,皇帝老子竟然会亲自来,而且还有两个亲王。
李梁只感觉自家的祖坟冒了青烟,竟然能引来天子和亲王,至于萧瑀这个国公,直接被他略过了,因为他不觉得世上还有比这三位还大的人物。
李承乾也是摇头苦笑:“朕这辈子,也算是见过光怪陆离了。但冒充皇子的,这辈子倒是第一个见。”
看热不怕事大的李泰,也是引经据典的道,古法验亲,有滴血骨亲法,有骸骨在,试令某其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
这一点在&bp;《南史》中,也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子-萧综滴骨认亲。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萧宝卷的妃子,因其貌美又有才学,后被萧衍看重纳入后宫,七个月便生下了萧综,全宫上下议论纷纷,都怀疑他非武帝之子。
萧综从小在这种言论下长大,心里也是很窝火,也想知道事情的真相,长大后便去掘了萧宝卷的陵墓,刨出尸骨,用自己的血液滴在尸骨上,见其果真能渗入尸骨中,萧综半信半疑,为了确定这种说法,又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用自己的血在儿子的尸骨进行试验,血液仍能渗入骨中,于是因此深信不疑。所以,萧综依然决然的反出了南梁,投奔了北魏,改名萧缵,并要对外宣布,要为生父-萧宝卷服丧三年。
“让朕出两滴血不难,可李梁,你觉得有必要吗?”
李梁的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验个屁啊,他自己是什么来路,难道还不清楚么!
于是,便将自己偷盗至宝时,听到延福寺的两个僧人说起了皇帝与佛门的缘分,其中还有佛门内弟子-元文殊的渊源。
别看他们是僧人,应该守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说谎,这五不戒律。但他们在私底下也很那真是什么都说,他们把皇帝和元文殊之间的故事,说的那叫一个绘声绘色。
李梁当时就想,无风不起浪,既然有这样的流言蜚语,必然有些非凡的关系。所以,被保安司折腾的太狠了,脑袋里便灵光一闪,便信口胡说,说自己是皇帝与元文殊的儿子。
他想着,皇帝老子都是风流之士,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生孩子都是成批的,真有两个在外面的孩子,也不奇怪啊!
李恪听候嘿嘿一笑:“小子,本王教你一个乖,下次冒充人家儿子,打听一下!陛下后宫现在只有一后一妃,儿女只有三子一女!”
一旁的李泰哼了一声:“还下次?他没下次了,下辈子还差不多!冒充皇胤,罪在大逆,当诛灭九族!”
被李泰吼这么一嗓子,年纪不大的李梁脑袋瞬间就懵了,他也没想到口花花的毛病,竟然能招来杀身之祸。
不过,诛灭九族他不怕,因为他天生地养,教他偷盗的老花子又死了,他就是一个人,光棍一个!
李承乾看了郑山雄呈上了卷宗,看到这家伙竟然在武僧严密守护的延福寺,偷得佛门至宝佛骨舍利,而且真的偷出来,也算是本事了!
想当初,田文被扣留在秦国,他的一个门客装狗夜入秦宫,偷盗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送给秦王的一个爱妾,孟尝君才获得释放。
又靠一个门客装鸡叫,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才顺利逃回齐国。所以也就有了鸡鸣狗盗的说法。
“孟尝君食客三千,尚有鸡鸣狗盗之徒!大唐海乃百川,朕的心胸难道还不如一个孟尝君么!”
听到皇帝这话,堂中诸臣也都明白皇帝的意思,这小子也是个苦出身,要饭长大的孩子,陛下对他起了恻隐之心。
可这小子偷的佛门至宝,佛门那边可是不会善罢甘休的,陛下也该知道,他们唠叨起来,也是要人命的!
李承乾摆了摆手:“东西还他们就是了,至于其他的,朕说了情,他们还想怎么样?”
额,以权势压人,皇帝这么说了,他们这些臣工都不敢多说什么,更不要说那些秃驴了。
而李承乾看他们都有些讪色,也是笑着与他们说,仓禀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廉耻,百姓为盗,是因为生计所破,否则谁会干这种没有廉耻的事呢!
李梁为何从小以盗为生,那是因为他的身处的环境,从来没给过他选择的机会。诸位都是从年轻时过来的,谁没犯过错,不是么!
李承乾伸手要过郑山雄的钱袋,丢给李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年轻人,走错路不要紧,关键是知道回头!”
李梁跪在地上,他没有想到皇帝老子非但没有治他罪,反而放了他,还给他钱财,顿时是泪流满面。只是,嗯嗯的磕头!
李承乾白了摆了摆手,示意差役把他带出去,放了!
看着李梁的背影消失,李泰也是叹了口气:“臣弟相信有了这一次,大唐便会多一个心存善良之人。陛下此举,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