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卡车里的人在拼尽全力的砸着车门,从那一下下急促的声音就可以判断里面的家伙内心是多么慌乱,透过密不透风的钢板还能隐约听见车里歇斯底里的嘶吼。
何池充耳不闻,只是抱着肩膀审视着对方的表演。
惊恐,质问,愤怒的咆哮,随着一下一下的砸门声,石井四郎在不停的发泄着自己的情绪。
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如此简单的抛弃掉,而且用的是这样的方法。
咚!
咚!咚!
声音开始变小了,带着俚语的脏话慢慢不见,里边的人不再威胁,而是开始求饶,谈条件,用尽所有手段想保住自己一命。
当确定对方完全没有放过他的意愿后,里面的人再次开始谩骂,用自己家乡的方言去诅咒,已经变调的声音透露出阵阵绝望,就如同很多年前在一次次骇人的试验中濒死者最后的挣扎。
“你们一个一个都逃不掉的!美国人!苏联人!华国人!我留下的成果会把你们一个个的都杀死!”
“最后只有帝国会生存下去!天闹黑卡,半载!!”
咣当!驾驶室的门被合上,歇斯底里的嚎叫被隔绝在了外面,何池穿着防护服手握上方向盘。
细菌和病毒不会在短时间内要了里面人的命,这个辆车是个危险的东西他得找个地方处理掉。
何池独自驾驶卡车穿越一个个路口,最终驶入一处不太显眼的山坳中,何池把车停稳后跳了下来。
侧而去听,石井四郎的骂声已经变得有气无力,似乎还间隔着带有阵阵的咳嗽。
何池倚靠在一旁的石头上充耳不闻,只是独自走到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山洞。
哪怕是发病最快的霍乱致死也需要几天的时间,他不能一直在这等待,但是在彻底销毁一切前他还有事情要做。
何池拎出一个背包,把里面的东西都倾倒出来,牛肉罐头、几个从食堂里顺走的苹果、然后还有几块蛋糕。
最后面的是一本书——石井四郎的实验成果记录手册,上面还有写着遇难者的名字和年龄。
“细菌武器资料收集完成!”系统冰冷的声音没有丝毫的感情。
何池找了一块平整的石台把手册和食物放好,点燃了一跟香烟放在旁边,当他看见最后的几个名字的年龄后,又从口袋翻出了几个糖果摆在上面。
外面开始下雪了,东方人紧了紧身上的衣服,卡车四周阴风怒号。
两天之后,卡车内怒骂不见了,而是传来了阵阵呻吟声。
“冷…好冷……冷……”
卡车是专门加强了密封的,里面的温度并不算低。
伤寒、霍乱、致死性的各种疾病在同一具身体上爆发了。
低头看了看表,何池点上最后一根香烟,随后拿起身边的汽油桶把整个卡车倒满。
呼!!!带着火星的烟蒂引燃了汽油,整个卡车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炬。
那本册子被何池拿在手中,最后看了一眼,随后抛入火堆之中。
“玩家请注意!关键资料丢失将直接导致任务失败!”
“玩家请注意!关键资料丢失将直接导致任务失败!”
系统的声音频繁在一旁响起,何池充耳不闻。
火烧的更猛了。
随着灰色的烟雾在卡车四周盘旋飘荡缓缓上升,最终在冬日的暖阳中慢慢消失不见。
——
12月2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编辑部。
主编约翰.查理斯在收到来自半岛的电报时整个心跳都快了两拍——艾普莉尔那个家伙这次真的捅了大篓子。
美国海军在战后收容日籍生物武器研发者,并打算用在半岛战场上,毫不夸张的说这个消息爆出来的威力丝毫不亚于引爆一颗原子弹。
这个锅太大,自己顶不起,约翰.查理斯第一时间选择向总编和董事会会汇报。
没有想到的是总编收到消息竟然比他还要早。
“查理斯,你的来意我已经清楚了,我认为这件事虽然很麻烦,但同样是个机遇。”总编一开始就给今天的谈话定了调子。
“是的,总编先生,我也是这么认为。”约翰.查理斯迅速调整了自己本来打算甩锅的口吻。
“你先看看这篇稿子。”总编抽出了一篇打字机刚刚完成的文字。
查理斯拿过稿子当众读了起来
“在这充斥着各类“危险思想”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在一些曾经看似“德高望重”,实则暗藏祸心之人身上,某位政府高官就是其中之一。
他一度在所谓的“外交舞台”“军事领域”被捧得颇高,可仔细审视,他的行径完全是与美国的核心利益背道而驰。
他主导推行的那套“欧洲计划”,表面上打着援助欧洲、重建战后废墟的幌子,实则是在为红色主义的渗透大开方便之门。他妄图用美国纳税人的钱,去滋养那些欧洲大陆上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倒向红色阵营的国家”
“近期我们的军队再次被爆料出可笑的丑闻——在战后为了蝇头小利,收容了日本臭名昭著的生物武器专家,一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
“有意思的是这位高级官员当时就在日本那一带,且行踪神秘,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又是他的一次拙劣的选择…”
“这个…这个…嘶…思路似乎很奇特……”反复阅读后,约翰.查理斯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篇文字同样是爆料,同样描述了美国海军接收日军生物武器专家的故事,但是作者妙笔生花,巧妙的把整个矛头从整个美国政府引到了共和党的某个成员身上。
文章声称是民主党内部出了“腐败分子”“叛徒”“间谍”,为了自己的私利才做下了这种骇人听闻的事——目的是讨好苏联人。
而这个人的身份虽然没有被直接提及,但是作者通过文字上的引导可以让读者很清晰的联想到一个人——国务卿马歇尔。
“先生,这篇文章的论调我似乎在哪儿看过…”约翰.查理斯用力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说。
当然熟悉了。
这口气和前些天在国会上,麦卡锡议员嚷嚷的腔调一模一样,这个人已经连续把马歇尔当做突破口半年了。
“可是,总编先生,这篇文章并没有任何的直接证据…”约翰.查理斯还是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no!no!no!我亲爱的约翰,有没有证据并不是重点,或者说民众们不需要证据。”
总编先生摊开双手“杜鲁门和麦克阿瑟需要一个替罪羊,民众们需要一个发泄情绪的靶子,我们需要一个向民主党开火的口实。”
“如此恰当的时机,这篇文章出现在我们手里,那就只能说是上帝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