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十一章 灭亡高丽的时机
    李纲奉迎太上皇返回临安,避免大宋出现天有二日的局面,乃是有功于朝廷,却被赵桓趁机将驱逐出朝堂,看似莫名其妙,其实当事人都很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表面看,这是与李纲有隙的潜邸宠臣耿南仲一再向皇帝进言的“功劳”。

    真正的原因却是大宋君臣被同军打怕,赵桓深怕大同再次兴兵南下,更受够了主战派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的痛苦感觉。

    因而,对于新任枢密使许翰“复种师道之任”以加强军备的提议,赵官家便以“师道已老,难用”为由给直接否决了。

    但对于“输租赋代割地之约”的建议,其人却是有一些兴趣。

    赵桓做皇帝的天资确实比起其父赵佶这个昏君还相差甚远,但好歹也做了小半年,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政治小白。

    大宋虽然又一次输掉了与大同的战争,靠着卑辞厚币割让国土,才乞得同军退兵,但正乾皇帝并没有逼迫大宋皇帝赵桓去尊号而对大同称藩。

    也就是说,大宋依然是继承大唐正朔的王朝。

    既然是正朔,王业不偏安,就不能放弃恢复故都汴梁的努力。

    甚至,北伐燕云一统天下的口号也还要继续提。

    大宋可以怂一时以换取喘息之机,却绝不能怂一辈子。

    咳!

    就算真要怂一辈子,对国内的宣传也绝不能怂,必须把北伐燕云恢复故土的“祖宗遗志”不断传承下去。

    因为,这就是维系大宋还是“大”宋的“政治正确”。

    以增加租赋的方式换回东京真是一个绝妙的点子,别管能不能成功,至少能向国人证明朝廷在努力恢复故土,有利于鼓舞因再次战败而离散的人心。

    试一试总归不是坏事,万一正乾皇帝一高兴就答应了呢?

    赵桓的想法得到了宰执们的支持,大宋新任中书侍郎唐恪受领了此项重任,出使大同商议“输租赋代割地之约”。

    唐相公一行数人进入开封府段国境,便被巡逻的同军士兵扣下。

    大宋使团被安置在鄢陵县驿馆,等了将近一旬时间,大同朝廷的回复才送到:

    其一,开封既已正式纳入大同治下,便是本朝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同断没有拿本国土地百姓换钱粮的先例,租赋代割地之议免谈。

    其二,讨宋之战已经结束数月,仍有宋人擅自潜入开封境内图谋不轨,赵宋朝廷是真不知此事,还是暗中支持?

    其三,淮南东路至今兵乱未止,严重影响大同临近州县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只需,赵宋朝廷若是没能力保境安民就别浪费时间,大同可以替你们管!

    正乾皇帝的意思很明确:赵宋连自己内部的问题都解决不好,凭什么惦记已经落入大同口袋的开封?

    还没走到燕京,出使任务便失败了,唐恪却不敢赖在鄢陵与接洽自己的大同官员讨价还价。

    其人当日便告辞离开,急匆匆往回赶。

    数日后,唐相公带着大同朝廷的严正声明回到临安。

    得到这个坏消息,大宋君臣顿时乱作一团,再没心思琢磨什么故都东京了,慌忙研究解决淮南东路问题的办法。

    徐泽之所以一口回绝了赵宋的买地的乞求,并威胁大同要用兵淮南东路,除了懒得与这帮没眼色的家伙们虚与委蛇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人暂时还需要稳住赵宋朝廷。

    原因很简单,大同即将对另一个国家用兵。

    这个国家自然不是不久前才笑脸认罚的夏国,而是大同的另一个藩属国——高丽。

    就在一个多月前,高丽国都开京城发生了动乱。

    其实,高丽这些年动乱不断,内部一直就没有平静过。

    但高丽以往绝大部分的动乱,负有对高丽、日本等政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等事宜之权的黄海都护府都以其国内部事务为由,轻易不会干涉。

    这次的情况显然不一样,以至于大同需要暂时稳住赵宋。

    高丽之乱的起因,还要从十年前说起。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高丽因介入金、辽两国保州之争,而与正在辽东拓展势力的第四方势力——同舟社发生剧烈冲突。

    同舟社协助保州守军挫败高丽军队的两次进攻后,徐泽又亲自率兵摧毁了高丽的海军力量,并海路南下攻破高丽都城开京,逼迫其国主王俣签订城下之盟。

    从此之后,高丽便彻底失去了制海权,国内事务也被同舟社深度干涉。

    随着同舟社的事业越做越大,高丽在徐泽的精妙布局下,逐渐丧失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的独立权,全面沦为同舟社的附庸。

    王俣也算是一代英主,本应该和夏国国主李乾顺一样,文治武功皆有建树,在这百年未有的变局中左右逢源,把握机遇开疆拓土。

    但其人不幸遇到了同舟社徐泽,一战输掉了高丽百年国运。

    即便如此,王俣也没有就此放弃。

    和亲徐泽缓和同丽关系、招安李俊重建海军、借同压豪尝试削藩、出让耽罗岛以请走同舟社势力等等,各种方法用尽,就是为了重新获得完整主权。

    可惜,终究是棋差一筹,任凭王俣再如何挣扎,高丽却始终逃不脱徐泽的手掌心。

    临终前,其人终于想明白了一切,深感高丽国灭的命运不可避免,有意让世子王楷避位,再择王室旁支继承国主之位。

    王俣此举是以出卖高丽国家利益来换取自己血脉的平安。

    这显然是一道足以导致高丽内乱的乱命,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资谦、中书舍人金富轼等重臣的坚决反对。

    尤其是国丈李资谦,眼里只有个人的权位,若是外孙王楷不能继位,其人将有可能失去一切权势,更是不愿执行王俣的乱命。

    彼时,同舟社正筹备建国,李资谦乃带着高丽世子王楷前往燕京求见正乾皇帝,并请其册封高丽新国主。

    王楷继位时已经十四岁,不算太年幼,却因为天性柔仁,意志不坚,应付不了极端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

    李资谦作为国主外祖父和宰相,又有扶立之功,便逐渐把持了朝政。

    其人已经位极人臣,却仍不满足,还想更进一步。

    为了掌控兵权,李资谦先是以整顿兵马重建高丽军事主权为名,向王楷举荐开京之战后就被王俣闲置的名将枳俊京。

    为了牢牢掌控后宫,随时监控国主的动态,李资谦又陆续将自己的三女、四女(实际就是王楷的亲姨妈)进献给国主为后妃。

    为了换取宗主国的支持,或者说避免大同帝国关键时刻的干涉,李资谦当政以来,又陆续以转移矿山开发权为名,将新安州以北的土地成片送给大同。

    恰好,大同建国之后,战略重心转移,正乾皇帝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北压金国南讨赵宋上,逐步放松了对高丽的表面控制。

    这种政治利好自然落不到柔仁的国主王楷头上,最终都变成了高丽实际掌控者李资谦的功绩,并为后者赢得了极大的政治声望。

    开京民间里巷间也恰到好处地开始流传“十八字(李)将王”的谶语,高丽由王姓改为李姓似乎就要水到渠成。

    可惜,李资谦空有窃国之志,却无安邦之才。

    高丽原本就存在极为深重的内部矛盾,败于同舟社之手后,随着主权丧失,经济上不断向外输血,各种矛盾更加尖锐。

    其国内不少有识之士皆意识到高丽绝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做出改变,以挽救国家灭亡的命运。

    因而,李资谦当权后以枳俊京整顿军队稳定国内,并逐步抵制大同对高丽内政的干涉,便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可惜,豪族出身又终身生活于上层的权力争斗圈内,限制了李资谦的视野和思考方式,使得其人始终抓不住住高丽的主要矛盾。

    这些年来,高丽各地的经济一直很萎靡。

    不仅平民因税负不断加重而流亡不断,就连高高在上的豪族也因长期内耗而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扩军备战,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际控制在大同帝国手中的新安州等地,初步完成社会改革后,底层民众爆发了生产积极性,生活一日好过一日。

    甚至,遇到灾荒时,新安州还有余力“接济”周边地区的百姓。

    当前,高丽各阶层心气极度不顺,确实想要改变。

    但他们最迫切需要的不是换一个国主,或者换一家人做国主,而是摆脱这种越过越窝囊的日子。

    实事证明,李资谦不具备这种能力。

    这些年下来,庆源李氏自己的“封地”倒是一再扩大,却是建立在对全国上下不断吸血以壮大自身的基础上。

    而且,其党羽肆意扩张自家土地,奴婢仆从也敢抢夺他人财物,治下民怨极重。

    李资谦治国无才,驭下无术,逐渐失去了国人的信任。

    各种矛盾不断堆积的结果,便是高丽社会各阶层都看不到希望,国内气氛压抑至极,动乱不断,整个社会都极为浮躁,一场大的动乱正在酝酿。

    一些势力单薄的小豪族开始向大同输诚——并不是带资投靠谋取家族继续富贵,而是邀请新安州的共建会来自己治下发展。

    这些人并不是不知道如此做会失去一部分利益,但至少可以保住家族平安传承,不用面对即将出现的大动荡。

    李资谦显然也意识到了形势不对,不敢再拖下去,开始加紧篡位的准备。

    另一方面,高丽国主王楷已经年满十八岁,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对擅权妄为的李资谦越来越不满。

    双方的矛盾逐渐激化且不可调和,弱势一方的王楷不敢再等,只能抢先发动。

    正乾五年四月九日夜,王楷近臣金灿、安甫麟暗中联络上将军崔卓、吴卓等人,夜间引兵入宫,诛杀掌握禁卫的枳俊京之子枳纯与其弟枳俊臣。

    王楷到底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富贵王爷,又被李资谦隔绝内外几年时间,仓促起事除掉宫中的乱贼后,便没了进一步的计划。

    李资谦的党羽枳俊京却反应极快,得知宫中生变,便立即引军赶来。

    双方爆发激战,实力不足的“拥王派”节节败退,却因为知道投降必死而依靠宫殿之中的复杂地形负隅顽抗。

    乱兵杀得兴起,索性纵火焚烧宫殿。

    土木结构的宫殿燃烧起来速度极快,大火很快就延烧至内殿。

    王楷只能仓惶逃至后苑躲避大火,但外无援军,终究是必败之局。

    其人本就意志薄弱,心灰意冷之下,准备直接下诏让位于李资谦,只求外祖父能够饶过自己的性命就行。

    参与起事的国主近臣却知道失败必死,皆不敢放弃,赶紧以高丽献宗王昱禅位后死得不明不白相劝。

    这事就发生在三十二年前,而弄死王昱的人,正是王楷的祖父高丽肃宗王熙。

    事情到了这一步,双方已经彻底撕破脸皮,不死不休了。

    王楷退无可退,到了这个时候,才想起派人向大同求援。

    只是,为了给高丽“松绑”,大同早已撤走了常驻开京的官员。

    王楷要想求得大同的帮助,就必须派人到数十里以外的江华岛,那里至今还驻守有五百同军,以及被大同实际控制的高丽海军。

    这些人本是高丽两代国主最忌惮的力量,此时却成了王楷的救命稻草。

    可惜,太晚了。

    起居郎金灿受领了突围出去求援的重任,却没有成功,其人也死在乱军之中。

    直到枳俊京带人杀入后苑,王楷都没能将自己的求援信送出。

    高丽王宫中的这次突发动乱次日上午就已经被枳俊京彻底平定,拥护国主的近臣和士兵被乱军斩杀一空,成了孤家寡人的王楷也被软禁起来。

    李资谦还借机捕杀了数十名不肯依附自己的朝中要员,彻底掌控开京局势,只待国主王楷“突发恶疾而亡”,其人就能篡夺王氏江山。

    可惜,其人先后数次进毒药准备弄死王楷,都被王妃也就是自己的女儿给破坏了。

    而在此期间,潜伏在开京的大同密探早已将宫中惊变的消息送到了江华岛。

    江华岛仅有五百同军,没有高丽国主之请,不足以处置这么大的动乱,迅即将消息传至黄海都护府和国内。

    等这个消息传回燕京时,黄海都护武松差不多应该已经点起兵马出发了。

    实际上,开京已经乱成一锅粥,若只是平定高丽上层的动乱,扶持傀儡政权,仅武松麾下的兵马就足够了。

    但徐泽在高丽布局整整十年,并放任其国内部的问题不断发酵,可不是为庆源李氏做嫁衣的。

    其人当年攻破开京却选择与高丽结盟,就是为了永久解决高丽半岛问题,而现在,这个时机已经到来!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