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过去了三天时间,眼看着金银花要盛开了,叶秋也是连忙联系了一下之前打过招呼的村民,让他们都过来帮自己摘金银花。
这是提前就已经定好的了,叶秋电话打过去以后,村民们没有任何犹疑,很快便都赶到了叶秋家地里,开始帮叶秋采摘起来。
因为叶秋是突然通知大家的,很多人都正干着自己家的活呢,但显然自己家那点活都不如赚钱重要,叶秋开的工钱很高,就是丢下自家的活来给叶秋打工也根本不亏。
因为采取的是多劳多得策略,所以倒是不必等人到齐再开工,先到的人已经开始采摘起了金银花。
当然,在这之前叶秋也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跟大家讲了一下,比如太小的花骨朵不要采摘等等。
都是为叶秋打工,自然要严格遵守叶秋的要求,而且这些需要注意的点并不是难以做到的事情,所以大家都没什么异议。
就这样,先到的村民已经开始采摘起了金银花,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还未赶到的村民也都陆续赶到了,也加入到了采摘金银花的行列。
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塑料桶,用来盛摘下的金银花,而叶秋也提前买了很多袋子,给每人分了一个,这样等塑料桶满了以后就可以将金银花倒入袋子里了,到时候称重也会很方便。
相比普通的金银花来说,四季金银花采摘起来要方便的多,因为四季金银花个头比较高,和人的身高差不多,这样人站着就能采摘,非常方便,采摘起来也会非常顺手。
不像其他品种的金银花,大多都是贴着地面生长的,个头很矮,采摘的时候都得蹲着或坐地上,那样一天下来会很累的。
叶秋养的金银花有一千多棵,这些金银花个头都很大,每一棵的产量都是很可观的,因此每一棵都得花费很多时间才能摘完。
为避免金银花盛开,那就必须要抢占先机,这就需要雇更多人手才能实现。
因此叶秋雇的人可不少,差不多有三百人,这样就能抢在金银花盛开之前将那些快要盛开的花骨朵都采摘下来。
雇的人比较多,效率自然是很高的,人多力量大,几百号人一起采摘,采摘进度自然很快。
采取多劳多得策略,采摘的越多赚的钱也就越多,这些村民自然不会懈怠,都在卖力的采摘,都在跟时间赛跑。
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采摘,都想尽可能的多采摘一些,这样就能赚到更多的钱。
为了多赚点钱,大家都很卖力的在工作,基本上没人休息,大家都将时间充分利用了起来。
好在采摘金银花是手头上的活,就算不停地采摘,一天下来也不会很累,若是那些重体力活的话,村民们这样卖力恐怕根本撑不下来。
田刚一家三口和李欣儿也都跑来帮忙了,中午的时候叶秋给了田刚一些钱,拜托他到镇上去买点吃的喝的东西,之所以麻烦田刚去做这些,并不仅仅是因为叶秋很信任他,而且跟他有车也有一定的关系。
雇了那么多人,要买吃的喝的东西的量也不会少了,若是没车的话还真不好将东西带回来。
叶秋将人数也告诉了田刚,这样他便知道该买多少东西回来了。
安排好以后,田刚便开着他的三轮车往镇上驶去了,待得他回来以后,叶秋便叫上所有人对付了一口。
午饭由叶秋来管,晚饭和叶秋就没什么关系了,村民们晚上回自己家吃晚饭,这也是早就讲好的了。
村民们并无异议,给叶秋打工比给别人打工赚的钱多多了,谁又会计较这点小事呢?
雇的人比较多,效率本就极高,村民们为了多赚点钱,又都很卖力的在采摘金银花,没有丝毫懈怠,这种情况下效率就更高了。
虽然有一千多棵金银花要采摘,但架不住人多呀,所以傍晚时分金银花便被采摘了一遍,这比叶秋预料的还节省了不少时间。
摘完这一茬后,差不多得停上一天时间才能摘下一茬,于是叶秋便跟村民们约好了,让他们后天早上再过来帮忙采摘金银花。
村民们当然很乐意了,干一天休一天,自家的活也不会被耽误。
给叶秋打工一天赚的钱都抵得上给别人打工两到三天了,还不会耽误自家的活,村民们都高兴坏了。
这可比给别人打工要强多了,可以预见到,用工紧张的时候,大家肯定会拒绝别人的活来给叶秋打工的。
当这些传开以后,叶秋今后再雇人就会很容易了,应该不会再出现雇不到人的情况了,想到此叶秋也很高兴,这个顾虑算是彻底消除了。
金银花全部采完后,叶秋挨个过秤,村民们都满怀期待的在旁边看着,也都很想知道一天下来自己采了多少斤金银花。
“李根叔,二十八斤。”
叶秋将斤数报出来以后,名叫李根的大叔立刻凑到了叶秋身边,叶秋笑着将钱递给他,“李根叔,这是您的工钱,您采了二十八斤金银花,按五块钱一斤算的话正好一百四,您数数看钱数对不对。”
李根将钱接过去数了下,刚好一百四十块,李根高兴坏了,给叶秋打工一天赚的钱都快赶上给别人打工两天赚的了,而且还没那么累。
李根很高兴,笑着对叶秋说道:“刚好一百四十块。”
李根很高兴,其他村民望着这一幕,心情也都很好,眼中的期待也愈加强烈了。
“好,下一位,刘云婶,二十斤。”
刘云也立刻凑上前来,叶秋将工钱递给她,也让她数了一下,刘云数完以后便高兴的站到一边去了。
领完钱的人其实都可以走了,但却根本没人离开,他们都想看看别人采摘了多少金银花,看看彼此间手速上的差距有多大。
接下来的时间,在田刚和李欣儿的帮助下,叶秋将村民们摘的金银花挨个过秤,而称完的金银花则都装到田刚的三轮车上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