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秋和田刚负责称重,李欣儿负责登记,此外田刚还要负责装车,叶秋负责开工钱,几人分工明确,效率自然也不低。
村民们数钱的时候会耽误点时间,但其实也耽误不了太多时间,毕竟数额不是很大,数起来也是很快的。
再加上收工时间比较早,所以时间上来说是很充分的。
但因为雇的人比较多,所以等过完秤付完工钱的时候,天也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村民们都高高兴兴的回家了,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好,就算是手速最慢的人拿到的工钱也比给别人打工要多一些,他们自然都很满意。
而且给叶秋打工还没那么累,手速快的话赚到的钱还能多一些,村民们还是很喜欢这种模式的。
总共只有一千多棵金银花,其实根本用不了这么多人,正因如此才会提前完工。
不然的话每个村民都还能多采摘一些,可以多赚些钱的。
不过既然人都找好了,叶秋也不打算减少人手了,因为村民们都想给他打工赚钱,他也不好主动缩减人数,除非是有人不想给他干了。
一天时间下来,众人采摘的金银花加起来竟然达到了五千多斤,晒干的话也能有一千斤左右了,这比叶秋预测的还要多上不少。
能采摘到这么多金银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譬如金银花的品种,换作普通金银花的话,产量是不会有这么高的。
另外与叶秋的悉心照料也脱不了干系,更准备的说应该是《女娲神典》的功劳,虽然叶秋养的是四季金银花,品种要比其他的好一些,但正常来说第一年的产量也不该这么高才对。
正常来说四季金银花要长成小树状没有个几年时间是达不到的,但在叶秋的悉心照料下,仅仅才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养的这些四季金银花便都长成了小树状,个头都和人的身高差不多了。
这种生长速度是很恐怖的,都已经反常了,幸好叶秋家地所在的位置比较偏僻,村民们对金银花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倒是没人起疑。
生长速度这么快,说到底还是《女娲神典》的功劳,因为叶秋是完全按照《女娲神典》中记载的方法来照料这些金银花的,所以它们才能生长的这么快。
虽然很反常,但在叶秋看来,能有这样的结果,其实也是非常合理的。
女娲娘娘是何等存在?她留下的传承里记载的种田方式自然有其不凡之处,当然不能以常理来衡量。
所以叶秋虽然有点惊讶,但很快便平静下来了,然后他心中有的就只是高兴了。
因为叶秋已经在心里算过了,他已经清楚这些金银花可以给他创造的收益了。
虽然这两年的行情不太好,但好在金银花产量比较高,而且以《女娲神典》中记载的方式来照料这些金银花,使得这些金银花的质量也比别人养的金银花的质量要好很多。
如此一来这些金银花可以给他创造的收益也就很可观了,叶秋估摸着十几万还是能卖到的。
这大大超出了他之前的预期,一天就进账了十几万,这是叶秋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当然,虽然他养的金银花叫四季金银花,并且确实是一年四季都会开花,但也并不是每两天就能采这么多金银花的,之所以一天能采到这么多金银花,主要是因为现在是四季金银花的盛产期。
盛产期并不会持续太久,不同四季可以采到的金银花的量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金银花的效益其实并没有那么的恐怖。
但以《女娲神典》中记载的方式来照料这些金银花,再加上品种上的优势,只要能保证好金银花的质量,并且行情不是太差的话,这五亩地的金银花每年为叶秋创造几十万收益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金银花的质量也是由多方面来决定的,它也是分等级的,像一级金银花指的就是那种色彩比较鲜亮,并且其中不掺杂盛开过的金银花以及叶子的金银花,这种就是质量非常好的,价格自然也会高上很多。
若是其中掺杂着碎叶或盛开过的金银花的话,那等级就会低一些,价格也会低上很多。
另外金银花的质量也会受天气影响,若是在晒金银花的时候没有一个晴朗的天气的话,那么晒出来的金银花就没那么好了,若是碰上下雨天,晒出来的金银花就会发黑,这样金银花的等级也会降低,也就卖不到一个好价钱了。
叶秋有《女娲神典》里的内容做后盾,他还是有信心保证金银花质量的,就算碰上不好的天气,质量也不至于受太大影响,所以卖的价钱应该也不会太低的。
所以大概能卖多少钱叶秋心里也是有数的,想到马上就会有一笔不小的资金到账,叶秋脸上的笑容都快掩饰不住了。
叶秋本来是想给李欣儿和田刚一家三口都开工资的,毕竟他们也都跑来帮忙了,总不能让人白忙活吧?
只是无论叶秋怎么说他们都不肯接受,叶秋无奈,只好将他们的恩情牢记心中,等以后找机会报答了。
今天采摘的金银花可以为叶秋创造一笔不小的收益,可惜的是这些金银花还不能马上变成钱,而工钱和饭钱却是要不断支出的,叶秋手头上的钱也花的差不多了,已经没剩多少了。
无奈之下叶秋只好找田刚借了些钱,用来应付当下窘迫的局面,这钱等卖掉金银花也就能还了。
向阳村的人大多都是以种地为生,所以盖的房子都是那种小平房,这样收获的庄稼就可以在房顶晾晒。
金银花自然也要在房顶晾晒,金银花拉回家以后,田刚帮着叶秋将其中一部分金银花晒在了叶秋家平房上,将平房都铺满了。
只是光叶秋家的平房是晒不了这么多金银花的,于是剩下的金银花被拉到了田刚家,田刚家平房上也都晒上了金银花。
只好又借用了一下附近邻居家的平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