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既然要司马师以保全自身为要,司马师却为何自领前部,而不居于后方指挥调度全军呢?
原来司马师深知,此次之事,已令父亲对自己有失所望了,虽然世家以稳定为前提,嫡长子继承制已是根深蒂固,父亲对自己还是信任的,弟弟司马昭亦对自己表现出恭顺的姿态,并无争嫡的表现。
但是一次次的小失望,堆积起来就会变成尽失期望,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以父亲的性格,一定会发生一些自己绝不想发生的事。
届时若再想挽回父亲对自己的印象,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且以己推人,弟弟司马昭才智丝毫不弱于自己,肯定是不会轻易罢手的。
与其等到积重难返的时候图谋翻身,不如防微杜渐,趁父亲对自己的印象还好的时候,把每个错误弥补起来,不让这些小失望累积起来,以致危及自己在父亲心中和家族中的地位。
因此,司马师边走边思索司马懿的计划,务求完成此次计划,以弥补自己之前的失误,使父亲对自己更满意。
司马师思索良久,得出了如下结论
首先,父亲言明如今之要,仍是向军中士卒隐瞒此次行军之实情,此确实是当下首要之务,如若己方士卒知晓诸葛亮大军已至,并截断己方退路,恐怕于行军途中,便已经逃散一半了。
为了向军中士卒隐瞒军情,自己便需亲自率领前部,这样一来,前军即使发现了诸葛亮大军,自己亦能立刻控制前军士卒,不使前军士卒有向后军士卒传递信息的机会,以免后军还没与敌军接战,就于路上溃散了。
而且自己率领前军,留后军给裨将率领,一旦自己与诸葛亮交战,有父亲领军在后面督战,料率领后军的裨将必不敢不救自己,如此便等于变相迫使己方军队不得不与诸葛亮大军硬拼了,这样一来,父亲的计划便实行大半了。
其次,就是阵前如何激发士兵的死志了。这个也不难,只需在前部看到诸葛亮大军后,立刻约束兵马,召集军中各将领,言明如今前方归途已断,后方亦有督战之军,若不死战从敌军手中夺取生路,众人必死无疑,甚至连尸骨亦不能得返乡梓,死后只能沦为孤魂野鬼。
然后再让诸将号令下属将士,自能驱使前军冲入诸葛亮大军阵中,届时后军便只能跟随前军冲杀了。
司马师思虑妥当,便去领军出发,决定按父亲所言及自己所想而行。
这边厢司马师尽心竭力,为大战将至而筹谋,那边厢他的弟弟司马昭亦毫不“放松”。
只见他待司马师退去后,便对司马懿说道“未知兄长此去,可否尽遂父亲之意?此战事关家族之存亡,孩儿实在十分担忧。”
司马懿心里暗暗一笑:“迟不担忧早不担忧,偏偏在吾对汝兄长略有斥责后却言担忧。
果然,如吾所料,子尚平日表现出之恭厚谦让乃是假象,如今表现出之圆滑世故、狠辣无情方是真貌。
不过无妨,生于乱世,有此表现方是正途,若无此争心手段,迟早沦为别人囗中之食。
如子尚此等子嗣,方能拱卫家族,自是多多益善。”
所谓“知子莫若父”,司马懿对司马昭之心思早有所料,故此并无任何异常,只是淡然道“汝之担忧,实属无稽,只要子元还是前军统领,非是全军作乱,只凭为父此三万精兵督战,便能押着前方兵马强攻诸葛亮之大军。
若子元能洞悉为父之心意,多花一些功夫,则效果更佳,为父亦少些操劳。”
司马昭听了此话,当即大惊,原来父亲让兄长统率的八万余大军,只是权当给兄长的考验,对父亲计划的影响,其实并没有多少,父亲之城府,果然高深莫测,自己还是继续好好当一个孝子、贤弟为宜,那些小心思以后应收藏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