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79 闹起来
    春闱,也就是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考生是各省的举人,如果考试通过,就称之为贡生,第一名是会元。

    只要通过了会试,也就是成为了贡生,那么就一定是进士了。因为后面一关的殿试,并不会淘汰考生,只是给贡生排名次而已了。

    也因此,会试可以说是科举考试中最为重要的一次考试。上上下下的人,包括皇帝在内,全都是非常重视的。

    读书人准备闹事的这事,其实在京师这边,有心人大部分都知道了。毕竟这些人的组织,那是被王承恩鄙视的,也就是所谓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除了厂卫这种,对于皇权最是忠心之外,读书人出身的文官,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有点认同读书人的,哪怕他们自己为了荣华富贵,并没有参与,也不妨碍他们的这种态度。

    因此,对大部分文官来说,他们是看戏的态度,不参与,不阻止,就看事态的发展。

    对于他们来说,科学的崛起,是在他们的知识盲区。而四书五经,是他们能做官的根本,哪怕他们看到了科学的好处,也不妨碍他们在心底对于未知事物的抗拒。

    如果说,科学是普通人倡导的,估计很多当官的早就喊打了。哪怕看到了科学能带来巨大的好处,最多是将科学并入匠学,却也万万不能和儒学相提并论。

    然而,科学却是当今皇帝倡导的。这份量就重了,谁也没有这个胆子去和皇帝对着干。因为道理上讲不过皇帝,也没法凭借身份和官位去压皇帝!

    而对于还没有当上官的读书人来说,特别是那些秀才、甚至还有一些举人,他们却会担心,要是哪一天皇帝脑子一热,往科举里面加入了科学,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要考科学,甚至极端一点,废除了四书五经,只考科学的话,他们的寒窗苦读就白读了。

    特别是对于一些年纪大了才考上秀才和举人的,他们已经没有心力再去钻研科学了。基于此,孔胤植的鼓动才会得到读书人的响应。而王承恩的推波助澜也就简单了,随便放个假消息,说要废除四书五经,只考科学,就能把他们激得丧失理智。

    如果真要说对科学拥护的读书人,不是很多,大都集中在年轻人中。还有一些对于科学的神奇,产生好奇的那些,就算科学不会纳入科举,他们也非常有兴趣去学的。

    二月初九,是会试的第一场考试。

    考生都还没入场呢,闹事的读书人就先发动了!

    一个个仿佛都是做大事的,化成了正义的化身,呼朋唤友,激动了一夜,根本没睡好,带着黑眼圈,浩浩荡荡地拥向了贡院。

    他们有的还举着孔子的画像,或者是灵牌之类,彼此见着,互相打气,慷慨激昂,直接把贡院给堵了。

    只要是秀才的身份,那就是有功名的人了,见县老爷不拜,要想打屁股,都要想革了他们的功名才行的。

    因此,普通守卒,那也只是维护秩序的,面对这么一群群情汹汹的读书人,压根就不敢上。

    好言好语的,人家压根不理。因此,只能把情况上报。

    管事的官员早就知道有这事,假装着急,随意劝了几句不成,就接着往上报。

    官府这边的软弱,更是助长了这些闹事读书人的嚣张气焰。本来有些人,是在暗中观察,对于加入他们行列还有点犹豫的。

    在见到官府的态度之后,便也纷纷加入了闹事的行列。

    原因无他,这可是读书人的盛事,闹起来后,那可是刷名望的好机会。

    反正人越多,那就越安全,难不成朝廷还能处置这么多读书人不成?

    基于这样的心思,贡院门口这里堵门的,至少五百多有功名的读书人。

    并且,这边的消息传开之后,有更多的读书人模样的人,往这边干。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年纪比较大的。

    会试是礼部承办的,这些读书人闹事的消息,先报到了礼部侍郎这边。

    这么大的事情,眼看着要耽搁会试了,礼部侍郎就匆匆地赶了过来。

    也不知道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一跑来之后,就立刻喝斥这些读书人:“会试乃是国之大典,你等阻碍会试举办,不知道死字怎么写么?”

    能被鼓动,跑来闹事的,领头的那些人,自然是有豁出去的想法,又岂会是被他这么一吓,就会退缩的。

    甚至刚刚相反,他这么一说,反而激起了这些读书人的怒火,顿时一个个都喝骂了起来。

    “这是为圣学护道,何罪之有?”

    “圣贤之道,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你还是圣人门徒么?”

    “衣冠禽兽,数典忘祖之辈,安得来此乱吠?”

    “……”

    如果只是说嘴皮子上的功夫,那没人能骂的过读书人。而读书人之间,基本上也是人多的优势大。类似诸葛亮那样舌战群儒的,毕竟是少数。

    这些读书人,你一句,我一句,那口沫横飞的,礼部侍郎这边那挡得住,立刻败退,去禀告礼部尚书了。

    至于原本主持会试的总裁和副总裁,不知道什么原因,没到。

    很快,礼部尚书匆匆赶到,好言安抚道:“诸位,你们有什么诉求,去衙门说话,堵在这里,妨碍了会试,这是耽搁别人的前程,非君子所为也!”

    硬得不行,来软的。

    可是,这些读书人要是能听,那就怪了!

    在礼部尚书一说完之后,这群读书人便立刻群起而攻之。

    “大人所言极是,学生们声讨的,就是耽搁天下读书人前程的大事,就在这说!”

    “对,衙门说事,会听么?要说就在这里说!”

    “还请大人为天下读书人虑,上奏皇上,还我儒学之地位!”

    “儒学乃千百年来之圣学,科学何德何能,敢与儒学相提并论,学生等,就要为圣学讨个公道!”

    “今日不把事情说定了,学生们不走!”

    “为圣学之昌荣,学生等愿以命卫道,不答应,就不走!”

    “对,今日没有个结果,学生等便血谏贡院门!”

    “……”

    七嘴八舌之下,群情汹汹,那卫道之气,鼓动了更多看热闹的读书人加入。

    礼部尚书就一张嘴,这样乱糟糟的场合下,压根就说不过他们。并且,就算他难得有机会说了,那也是王八念经,不听不听。

    已经耽搁了会试时间,礼部尚书就不敢怠慢了,立刻安抚他们,表示立刻去请示皇帝,看皇帝怎么个说法。

    事实上,压根就不用他去禀告。崇祯皇帝这边,早就通过王承恩这边实况转播这场闹剧了。

    不过当礼部尚书跑来给他禀告时,他却仿佛是事先不知道,闻之大怒:“好大的狗胆,这还用来和朕说什么?妨碍会试,一律关进大牢再说!”

    “陛下,这人数实在太多,至少有七八百个读书人,并且大都是有功名的,这要是都抓进大牢的话,怕是……会有人非议陛下啊!”

    崇祯皇帝一听,似乎是没想到有这么多人,随后眉头就皱了起来,反问礼部尚书道:“那卿以为该如何?”

    “会试乃是大事,不能耽搁,微臣以为,如今之计,当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先平息了此事,会试顺利才好!”

    听到这话,似乎也找不出错来,崇祯皇帝沉思了一下,便对礼部尚书说道:“既然如此,那卿就去告诉他们,有关他们的诉求,朕知道了,回头再议。先且散去,朕就既往不咎这次的聚众闹事了!”

    礼部尚书其实是知道崇祯皇帝对科学到底是什么态度,知道这只是缓兵之计而已。估计以后科学加入科举中,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不过此时,他看到皇帝不耐烦的说完之后,已经摆出让他赶紧滚蛋的意思,便不敢再说,只能看看,是不是先暂时安抚住那些闹事的读书人了。

    然而,很显然的,他的期望落空了。

    那些正热血沸腾的读书人,一听礼部尚书的回复,说让他们散去,回头再议,那会不知道这是推托之意。更不用说,这里面还有推波助澜的人,顿时,这些读书人一个个都是“义愤填膺”起来,今天不给一个明确的答复,就是不走!

    礼部尚书这边就头大了,赶紧找了首辅商量,一起劝了这些读书人,一样没用,就只能再次进宫面圣。

    对此,崇祯皇帝倒也没有再勃然大怒那种,而是说,他保证在会试之后,就科学这事,召开朝议,到时候会有结果。

    然后,也再次威胁了下,不过似乎是因为人太多的原因,给出的威胁,也是没有底气的那种。说什么,要是再闹事不退的话,为首的人,就要打廷杖了。

    这个话一传出去,这些读书人不但不怕,反而一个个都是打了鸡血一般。

    廷杖啊,在这大明朝,只要不打死,那声望就一下能刷到顶的。所以,有一种说法,说大明朝的官员,甚至都会想着骗廷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