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06.乘兴而来,意兴阑珊
    其实这也就是杜如晦。

    你要换个信佛的人,或者心有虔诚之人和李老道这么聊天,一听他不管是对佛陀也好还是三清也罢,说的那些不是人的话……指不定一拳就招呼上来了。

    对神佛仙人大不敬,亏你还是个道士呢。

    但杜如晦却懂,懂道长说的意思。

    并且深以为然。

    因为确确实实是这样……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这话是什么意思?浅白一点说,就是韦杜两家,距离天空, 只有一尺半的距离。

    能被人如此说,可见韦杜两家的能耐。

    也确实,如果纵观历史,这两家出了不知道多少宰相。单不以朝代划分的话:韦弘敏、韦承庆、韦巨源、韦安石、韦温、韦见素、韦处厚、杜如晦、杜淹、杜佑、杜元颖、杜审权、杜正伦……这些人最后可都到了那位极人臣的位置上面。

    而韦杜两家最出名的是什么?

    其一、刚正清廉。

    其二,德学并举。

    其三,敢担大任……

    最关键的是, 这两家还是世代姻亲。

    通家之好。

    两个价值观世界观乃至门风都一样的家族,强强联合,韦杜两家盛名之下的底蕴可想而知。

    在这股家风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读书明理对他们而言,就如同吃饭饮水一般。平日里观察也好,效仿也罢,面对那些德行兼备的长辈,他们会快速完成人生中的积累,进而生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而对于杜如晦来讲,这个从小便愿以律法而正天下的书生,在看了无数县志、走了许多人家,秉持着读万卷书亦要行万里路的個人信条,从一片祥和的文帝大治,到现如今……才几年的光景,就已经天下大乱的社稷飘摇……他自然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

    只是……有了看法, 但真正要想明白, 还需要时间。

    可此时此刻,李臻的话却让他心中有了一种……很玄妙的明悟。

    一时间想不透, 但又觉得……有了方向。

    思前想后的,一时间竟然失神了。

    而捧哏的不说话,这撂到地上的话头李老道也不打算捡。

    只是远远的看着那悬空的僧人再讲着那些大道理。

    可听来听去,发现对方也只是张口佛陀说,闭口佛陀言。

    虽是虔诚玄妙,可终究少了一份人气。

    眼神里闪过了一抹失望,同时微微摇头,叹息了一声:

    “唉。”

    倒不是说他瞧不上玄奘。

    而是……怎么说呢。

    就说李臻他自己吧。

    作为一个说书先生,《隋唐》肯定是所有说书先生绕不开,也必须要会的一个故事。

    但他说的不好。

    这个不好不是说李臻不会,或者是说时候嘴里拌蒜,不通顺。

    并不是。

    而是……他少了一份代入感。

    他的《隋唐》,是跟师父学的。

    而师父的《隋唐》,是跟师爷学的。

    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几乎没什么改动。

    讲来讲去,无非就是秦琼锏打三洲六府,李元霸双手撕人……外行或许觉得好听,可对李臻而言,他就是在背课文。

    前人一代一代完成的《隋唐演义》,几乎把所有能拓展的方向和故事都给说完了。以至于现如今的后人们就算想多加点东西……内行的老先生们也不会认可。

    至于观众里的外行也会觉得不如电视剧来的好看。

    所以,在自己挑生意后,李臻基本就不说《隋唐》了。

    因为觉得没意思。

    自己嘴里说的,和小时候趴收音机前听的故事一模一样。

    几百块一张票,人家听你来这复读机了?

    这也是为什么他能把评书这个行当重新带火的原因。

    李臻不想当复读机,所以他就要逼着自己搞出来新东西。

    评书版的《天龙八部》也好,“遗作”《四大名捕》也罢。这些现代文学,对于新一代的观众和老一代的观众而言,都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

    他抓住了商机,也肯卖力气,加上祖师爷赏饭,所以成功了。

    就算是死,他也不遗憾。

    因为他替评书门里的师兄弟徒子徒孙们重新找到了一个新菜,让大家能继续吃这碗饭,而不是混吃等死。

    但是。

    如果说曾经的“隋唐”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故事……那么眼下的隋朝就是一场梦,李老道某一天大梦初醒后,那么无关真实虚假,他觉得自己再说起《隋唐》时,一定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版本。而这个版本,一定会被世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