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5章:文武考试,人才招揽!(求收藏,求鲜花,求评价票)
    自从儒家孔大师在京城传教招摇撞骗的消息传出之后,在整个儒学界可以说是炸开了锅。

    同时还引起了书生们的愤怒!

    而儒学也陷入了渔轮的争议之中,到底还要不要继续重视儒学成了很多大学士们一直都在探讨的话题。

    绝大多数人还是想要重视儒学,毕竟都学了一千多年了,不能说荒废就荒废了。

    更何况这些还都是八股取仕的必考科目。

    但是,朱祁钰的新政推行出来之后,科举制度有和新政内容很多都背道而驰。

    后来经过内阁的讨论与商议,最终决定废除科举。

    这一决定出现后,引起了整个书生界的震动。

    那些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们的书生,全都对皇帝废除科举感到大为费解。

    后来,朝廷在各个地方修建学堂,为各个地方不满十四岁的孩子提供学前教育。

    教育的内容不再是以儒学为主,而是以法家为代表,废儒兴法,以法治国,并且在教育方面,让学生们不再受思想上的束缚。

    至此,废除科举制在全国各地实行。

    科举废除后,朝廷招揽人才就变得更加困难了,朝中青黄不接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很多大臣们都快六十花甲了,若是朝中再不引入新鲜的血液,那朝廷可真就无人可用了。

    大臣们都为此而感到很着急,这关乎到国运,人才稀缺现在是大明王朝最大的问题。

    而王一宁的问题一针见血!

    这可以说是目前大明朝最大的难题了,就看朱祁钰打算如何解决了?

    朱祁钰听了王一宁的问话,皱着眉说道:“各地都办了学堂,就让最年长的一批学生们,参加朝廷每年安排的考试,考试通过者则可入京参加殿试。殿试的考官就是朕!朕看看他们是否有真才实学,再将他们招入朝廷。”

    大臣们听完朱祁钰的话,都议论纷纷了起来。

    这不就跟当初的科举制度差不多了吗?那当初废除科举制度的意义何在呢?

    朱祁钰见大臣们都不能理解,解释道:“朝廷安排的考试,分为文武考试,走文官路与武官路的人,分开考试。文试安排的内容分为四大类:政治思想,历史认知,国策理论,科技见闻。而武试则分为两类:兵法谋略,比拼武力。”

    听完朱祁钰的话,朝中的大臣们都陷入到了激烈的讨论之中。

    可以说,朱祁钰提出的这些考试内容,真是一针见血地挖掘出一批人才。

    朱祁钰的决定得到了大臣们的赞成,大家都按照他的意思,考试给地方各级的文武考生们开展了第一批的考试内容。

    这些内容题目都是统一的,但是答案的对错甄别,都将交给那些翰林院的大学士。

    只要是所给出的答案,都能达到考官心目中理想的答案,便会将这些考生们留下,而剩下无法通过考试的,则只能等到三年后再进行考试。

    朱祁钰这是完全沿袭了现代的高考,因为这是招揽人才最快的方法。

    这个制度在现代那么流行,放到古代应该同样适用。

    于是,各地方考生们,都积极地开始备战大明第一届功名考试。

    考生们都非常的紧张,监考官也比当初科举时期还要严格。

    整个考场都是封闭式的,学生们只许进不许出,而且题目都是统一的,这样能更好地甄别出考生们的实力。

    新文武考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文试一共四道题,考试时间只有一个时辰的时间。

    武试只有一道题,考试时间却只有一炷香。

    而且武试还有更重要的比拼武力!

    比拼武力才是武试的关键,而武试的兵法谋略,哪怕你不会,只要你在武试里胜出,同样有机会通过考试。

    所以,选择武试的人还是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的。

    而文试则是四道题计分制度,分数高的人排名越高。

    然而朝廷每年从各个地方招揽人才数量有一定的限制,而考试排名靠前的人,才有机会到京城进行最终的殿试。

    这样的招揽人才,虽然复杂了一些,但是不至于让很多人滥竽充数,可以非常有效地招揽到朝廷所需的人才。

    而武试这边,比拼武力占了更大的比重,兵法谋略上占了小比重。

    在兵法谋略上突出的人,说明是武将中的将才,而比拼武力上突出的人,说明他们适合当大军先锋。

    这是为了让朝廷能够区分哪些人是将才,哪些人则是能成为先锋大将。

    这样的取仕别具一格,很快就受到了大批考生们的青睐。

    第一届功名考试的参考人员,全国高达三十万人。

    而这三十万人里,只有三千人左右能进入京城参加殿试。

    可以说,只要是能进入到京城的考生,那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

    (PS:这本书被喷得真惨……我都被喷成傻逼了,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