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两月之约的时间已到,朱标都没想到,自己老爹的好胜心竟然如此之强。
竟然在这两个月里秘密从全国调集所有算学名家。
共有十位,其中除国子监的三位算学一道最为精深的博士以外,还有元朝著名算学大师朱世杰的后人。
这位大佬的成就,或许朱标只是知道一个名头。
只有朱雄英才知道这个大佬的数学成就在这个时代是怎样的存在。
他有一本数学著作叫《四元玉鉴》,这本数学著作被后世称为是全世界在十三到十四世纪的数学最高峰,甚至可以作为整个封建时代,中国数学的代表性著作。
是的,在一般来说,宋朝直到明朝,大部分人的数学水平大部分不会超过后世的小学六年级。
但数千年的历史中,总有一两个怪才,成为那个时代数学的最高峰。
闲话少叙,其余六位中有五位是数学名家的后人,最后一位是个精通术数的道士。
比斗的方式也很简单。
由这十人出题,朱雄英的稷上学宫的学子解题。
然后由稷上学宫出题,这十人解题。
最后两方比对,分高者胜。
朱雄英对这样的比赛方式,没有意见。
于是朱元璋特地安排了一天辍朝,在承天门外举办了这场比赛。
吸引了百官的围观。
“嚯!这么多人!”
沐英从上次入京以后,老朱便没让他回去,所以一直留在京城。
今日正好来凑这个热闹。
一到承天门外,便见着不少官员围在此地。
而他们环绕的承天门下,已经搭好了一个台子。
两边共计二十人皆已然就位。
朱元璋这边全是须发皆白的老翁,出于在学术上的公平。
这些老人家主动提出,若朱雄英的这些学生能将试卷上的十道题答对七道,便算满分。
朱元璋想想,觉得这么做虽然狂了些,但也对得起几位老先生的地位。
便同意了这个请求。
没想到,朱雄英竟然拒绝了这个便宜,并且同样提出了若对方能答对七道,也可视作满分。
朱元璋见如此,便直接驳回了两方的条件,依旧按谁得的总分高,谁就胜的规则。
台上共有二十个凉棚,在太监一声高呼过后。
比赛正式开始。
“魏国公,你觉得两方谁的胜算大一些。”李景隆作为一等国公,坐在前列,旁边的正是魏国公徐允恭。
也就是历史上的徐辉祖。
原本按历史走向,因为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所以徐允恭为了避太孙讳,改的名。
不过如今来看,显然是不用改名了。
“我不知道。”徐允恭冷冷的说道,他的年纪要大李景隆不少,而且以他的性格,是不喜欢李景隆这样的纨绔子做派的,因而冷淡之极。
而在他们前面的朱元璋的儿子们,也同样在讨论着这场比赛的胜负。
“老二,你觉得谁赢?”朱标在朱元璋身边,沐英自然坐在正中间,旁边依次左右坐着朱家其余三兄弟。
秦王朱樉对于数学并不感兴趣,不过他是认识其中几位数学名家的,其中就有他年轻时的老师。
因而觉得,这些人浸淫此道多年,决计不会输给才上两个月学的学宫诸人的。
沐英又看向晋王朱棡,朱棡会意,直接了当的说道:“算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门功夫需要的理解和天赋,而且雄英这边的人,实在没什么可比性。”
沐英诧异,问道:“何出此言。”
“这十人,除了解缙、老十七和高炽外,其他人也就高煦、蓝春和那个落魄书生读过些书。”
“其他人,一个铁匠、一个捕快、一个商人,还有一个乞丐,就这其中的三个,估计去学堂这两个月,字都不知道有没有认全。”
沐英听着朱棡解释,才知道大侄子朱雄英这边的阵容底细。
一盘算,估计这里面也就解缙出彩一些。
倒不是说他觉得其他如宁王朱权、燕王世子朱高炽不行,而是年纪太小,又没有什么才名。
实在是给不了什么信心。
其他后面议论纷纷的文武官员,亦是同样的看法。
甚至有人说,这场比试本就没有必要,一开始便输了。
还有人同情解缙,说这是解缙的单挑局。
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朱棣虽然嘴上说着:既然雄英敢接战,说明是有些依仗的。
但看阵容和时间,也觉得如果朱雄英没有用什么手段的话,估计胜算不大。
站在承天门上观看比赛的朱元璋父子,表情迥异。
“爹,您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地道了?”朱标亦是不太看好,朱雄英。
虽然比赛开始前,他问过几位老先生,他们考虑到这几人大部分可能才学两个月算术的缘故,出的试题并不是很难。
但也都是要有算学博士级别的水平,才能答对六道的。
两个月,教出十位算学博士,朱标不敢想。
朱元璋白了朱标一眼,说道:“咱这是为你儿子好!他办学堂,不管是为什么?”
“他自己的学识也要提升!不能说未来大明的皇帝,连四书五经都不会吧!”
“那些穷酸文人,递上来的奏疏,总爱东扯西拉,他以后当了皇帝不认识还怎么处理朝政?”
“所以才正好借这个由头,让他心服口服,乖乖给咱去念书。”
听着朱元璋的一番话,朱标默默点头。
对于朱雄英的文化水平,他也是很头疼的。
五岁前,朱雄英一岁识字,两岁学会写字,三岁会背唐诗,结果到了四岁就开始变了。
整日里跟着朱棣,逃学、上课睡觉之类,没少发生。
而且每每都有冠冕堂皇的借口,朱标念其年幼,没管得太严,没想到五岁他就直接离了家。
如今回来,他也很担忧朱雄英的文化水平问题。
觉得朱元璋说的很有道理,他看下面的比赛,也开始默默希望朱雄英输了这场比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