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走出大殿,看见前面的苏无言还没有远去,想到他在靖难之中的作用,忍不住追上他的步伐,上前理论。
“苏军师且慢!”
苏无言听到有人喊自己,转过头看见方孝孺气喘吁吁的跑到面前。
“方博士?你找在下有什么事情?”
苏无言虽然之前在朱棣面前说过他的好话,但也无意承他这个情,所以就没有点明。
方孝孺在建文削藩以来,日夜都要仔细过目来往的情报,对于燕王一系的军师,他熟悉的很。
“之前只在纸上听闻,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方孝孺淡淡的语气透露着几分讥讽。
苏无言对他的好感只是源自于史书中的记载,现在他本人开启嘲讽模式,苏无言可不会惯着他。
“谬赞谬赞,要不是有几位大人的高招,在下也不见得能够以短短一年时间从北平打到南京。”
方孝孺顿时被苏无言反将一军,激的老脸满是燥红。
这话算是说到了他的痛处。
建文削藩,失败的根本原因有三个。
其一:削藩太急,没有先削燕王。
先削周王的建议是黄子澄给朱允炆出的。
当时兵部尚书齐泰认为,应该先削燕王,因为燕王在诸王中年纪最长,实力最强。
但彼时朝廷扣押了朱棣的三个儿子做人质,在短时期内就不用担心朱棣反击。所以,朱允炆决定不削藩先从五叔周王开始。
周王是朱棣一母同胞的弟弟。朝廷认为,先削周王,一可以震慑燕王,二可以剪去燕王的手足,防止他暗地里支持燕王。
在黄子澄和齐泰相反的建议中,方孝孺是支持黄子澄的。
建文帝选择先动周王,和方孝孺也有着不小的干系。
那么从现在的结果上来看,齐泰的建议才是正确的。
擒贼先擒王,打蛇要打七寸,既然决心要削藩,那就要快刀斩乱麻,先把实力最强的燕王拿下,不给他喘息和反抗的机会。
把最强的解决了,再收拾起别的藩王来就容易多了。
可是建文先从周王下手,既引起了燕王的警觉,又激起了燕王的愤怒。
其二:重用李景隆。
老将耿炳文率兵讨伐燕王失败以后,黄子澄建议朱允炆让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
李景隆这人早年袭爵曹国公,常奉旨出京练军。
在所有的明初将领之中,属于比较拉跨的一类。
但可惜的是老朱把顶级武将都杀光了!
老朱也没想到,自己身为开国之君,问鼎九州,自家人还会内战!
所以当时朝中可用的武将,有名气的不多。
李景隆和徐辉祖,就算是两个比较有名的将门之后了。
但因为徐辉祖和朱棣的亲戚关系,建文帝是不可能放心让徐辉祖统领大军的。
这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李景隆率军攻打燕军,屡战屡败,致使朝廷损失了数十万人。
这就是靖难之役局势的决定性转变!
其三:朱允炆自身的性格问题。
遇事没有主见,优柔寡断,既缺乏决断军国大事的能力,又缺乏处理棘手问题的经验。
在朱允炆还是皇太孙时,就已担心藩王叔叔们拥兵自重,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
和皇爷朱元璋还曾就这个问题对话过。
老朱心里其实是非常相信自己儿子的,否则也不可能分封。
他对朱允炆说:“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这话的意思是说:皇爷爷我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你那些叔叔们,他们可以保边境安宁。
而朱允炆反问道:“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外敌入侵,自然有叔叔们抵御,但是如果叔叔们图谋不轨,又当如何抵御呢?
朱元璋对孙子的提问沉默良久,然后反问:“汝意如何?”
朱允炆回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先用道德感化他们,用礼制约束他们,不行,就削弱他们的实力,派兵征讨他们。
当时老朱对他的回答是比较满意的。
若是朱允炆真按照自己对爷爷所说的方法,登基之后,先行怀柔之术,再徐徐推进削藩,恩威并施,倒真不失为正确的策略。
但可惜,朱允炆不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这也是削藩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建文削藩失败之后,方孝孺想了很久,想出了这三点原因。
可悲的是,他发现这三点原因竟然和他都脱离不了干系!
削藩太急、重用李景隆这两点都是经过他点头批准的。
而建文的性格,自己作为辅佐大臣,应该是要徐徐将之矫正的!
所以说,苏无言刚刚的话是直接撕破了方孝孺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
新书启航,求鲜花,求月票,求各种!读者大大有数据的希望给小弟投一点!哪怕是一朵鲜花,一个评价票也是爱!小作者跪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