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九十章 谋国先谋身
    十月中旬,温体仁等人如期抵达了成都府。

    在他们抵达成都府的同时,孙传庭麾下的幕僚周肈交出了四川布政使司的印信和权力。

    孙传庭没有去迎接温体仁等人,而是让周肈和吴有性去迎接。

    他太累了,已经不想在官场上的这些弯弯绕绕浪费精力和心神。

    温体仁等人也不在意,说到底孙传庭也是经营西北,巡抚天下的功臣,况且有北军都督府和齐王府为他撑腰,也没有人会不长眼到让他来迎接。

    倒是他不出面最好,众人都能拖着时间来处理他。

    温体仁把审判权推给了周延儒,让周延儒来做出头鸟。

    周延儒虽然知道温体仁的心思,但他也确实需要出一次头来吸引朱由检的注意。

    因此,周延儒带队入驻了成都府,而陆文昭则是一句“事情在诸位大人”便成功从审判的局面中脱身。

    他清楚孙传庭不会有事,至于刘余佑和潘士良,他虽然想让这两人死,但朱由检没有发话,他就不能轻举妄动。

    脱身之后的他开始带人整顿锦衣卫在四川各地的百户所,而周延儒没了陆文昭的掣肘,自然就能轻松处理桉子了。

    他先是和温体仁、李邦华、李永贞商量搜集罪证,随后经过三人同意,他慢慢派出塘骑去搜集罪证。

    这一来一往,等塘骑带着各地百姓口述罪证返回成都的时候,已经是冬月中旬了。

    周延儒没有审判孙传庭,而是先提审了那涉桉的大小六百多名官员,每天审十几个人,问的问题极为繁琐。

    不过即便如此,这群人也基本上都被判处了流放南州的处罚。

    周延儒拖的一手好时间,等六百多名官员审判结束,朱由检委派的七千多名四川大小官员也成功抵达成都府,并且带来了李邦华被册封为四川布政使的圣旨。

    李邦华就这样被朱由检轻松从审判局面里摘了出去,这是众人都没有想到的。

    “臣叩谢圣恩……”

    京城派来的圣旨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李邦华心里不是滋味,而周延儒则是心里乐开了花。

    陆文昭和李邦华都退局,他要保潘士良和刘余佑就简单多了。

    “李布政使无须多礼,这还有一份齐王府下发的令旨,请李布政使依照令旨来治理四川。”

    京中传旨太监在布政司衙门内双手呈上齐王府令旨,李邦华见状接过,而站在后面的周延儒、温体仁二人则是忍不住的眺望。

    他们都想知道齐王派出了什么治理四川的良策,而李邦华拿到令旨后却没有着急打开,而是收下令旨,转身对周延儒二人道:

    “既然老夫被授布政使,那审判的事情就交接给二位了……”

    “李布政使放心。”虽说暗地里三方争斗,但当着传旨太监的面,该有的客气还是得有的。

    “既然旨意已经送达,那咱家就先告退了……”传旨太监作揖回礼,而温体仁三人也连忙回礼。

    只是在回礼到一半的时候,传旨太监突然想起了什么,又交代道:

    “对了,殿下说谋国要先学会谋身……”

    说罢、传旨太监转身带人离去,只留愣在原地的三人。

    过了片刻,李邦华反应了过来,转头看了一眼周延儒,轻笑一声,便拿着令旨前往了后院。

    那里是孙传庭休息的地方,而他要前往,显然是要和孙传庭商量令旨的事情。

    至于温体仁,他听到这话,也隐晦的看了一眼周延儒。

    周延儒好不容易高兴一会儿,却被朱由检这话给一下打回了原形。

    陆文昭退了,李邦华被调任了,周延儒以为潘士良和刘余佑能保住了,但朱由检一句话就让他熄火了。

    谋国先谋身,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

    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朱由检这话让周延儒摸不透,他在想朱由检是让他做小人,把潘士良和刘余佑杀了?还是让他退出这摊浑水?

    做小人容易,如果能上位,他周延儒做小人也无碍,但问题是朱由检也没给他什么实质性的承诺啊。

    至于退出这摊浑水就更不可能了,他前脚退出,后脚顾党就要清算他。

    况且,这话真的只对他一个人说?

    想到这里,周延儒看了一眼温体仁,而温体仁却作揖表示自己要离开。

    不等周延儒开口,温体仁转身便离开了会厅,只留周延儒一人留在会厅中。

    带着不解,他也返回了自己的卧房,而同时,李邦华带着令旨和传旨太监的话来到了孙传庭休息的后院。

    “依我看,刘余佑和潘士良即便不死,也要流放南州。”

    坐在主屋会厅中,李邦华对坐在旁边的孙传庭说着自己的想法,而孙传庭一身布衣,手里拿着的是齐王府的令旨。

    令旨上的内容,李邦华已经看过了,至于他口中关于刘余佑和潘士良的事情,孙传庭漠不关心。

    贪官污吏遍地走,是杀不绝,斩不尽的。

    四川的事情固然让他对官场失望,但杀一个刘余佑,杀一个潘士良对于大局却无法改变。

    他更关心的,是齐王府下发的四川治理政策。

    令旨上的笔迹孙传庭十分熟悉,那是朱由检的,也就是说这政策是朱由检制定的。

    至于其中内容,首先便是蠲免四川全省一年钱粮,其次是清查四川全省户籍,田地,最后按照户籍,将九百多万亩田地均分给四川的百姓。

    如这人有一亩地,那他就只能分到两亩,而另一人没有地,他就能分三亩。

    总之,三亩是一个标准线,而这次的分地的前提就是把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区分开来。

    先区分户口,然后再发地给农村户口,这个政策做的没问题,便是孙传庭也挑不出毛病。

    之所以要区分城镇和农村户口,不是因为要划分人群,而是为了杜绝分地时的政策施行错误。

    有了户籍本上的“农村户口”,就不会出现分地时士绅豪强勾结官员,让农民证明自己是农民的操作错误。

    四川全省,大概有四百万农民,他们手中的土地大概在四百到八百万亩之间,勉强苟活。

    如果这次再下发九百万亩耕地,那么在满足三亩保障田的政策下,基本上是能进而达到人均四亩的政策。

    三亩能保证人活着,而四亩能保障人活着轻松,时不时尝尝肉荤。

    所以,这个政策看到这里的时候,孙传庭便已经觉得自己无悔了。

    他冲冠一怒杀了士绅,换四川百姓享几十年清福,这在他看来是值得的。

    不过,他低估了朱由检,因为在户籍、分地政策之后,还有一条事关全国的政策。

    【废除有关农村各类杂项,四川全省作为试点,田赋以十赋一征收】

    看到这条政策,孙传庭坐不住了,而李邦华也高兴说道:

    “这计策若是在国朝实施,恐怕国朝的田赋会增加许多……”

    十赋一也就是百分之十的征收,这看上去很多,但在这个时代,这已经是天大的仁政。

    要知道御马监旗下田地都是十赋三,按道理来说这次分地过后,百姓也应该十赋三,但眼下改成了十赋一,也就是每亩地最少少交几十斤粮食。

    一亩地几十斤,而眼下分地过后可能人均四亩地,也就是说朝廷免了百姓最少近二百斤粮食。

    这二百斤粮食,能多养活一个孩童。

    面对这条政策,士绅豪强们估计会很纠结。

    免除了杂项,那么他们每亩地能少交十几斤粮,但问题朝廷要清查田亩和户籍,这么一来他们隐瞒的田地就藏不住了。

    不过,士绅豪强也分大小,对于小的士绅豪强来说,他们的田地本来就少,隐瞒也就是隐瞒个几十亩。

    但是如果这条政策施行,他们数百亩地能免除近万斤粮,远远超过那隐瞒几十亩的产值。

    因此,中小士绅会支持,但大士绅恐怕会反对。

    只是,如果这田赋再进一步降低,那么就连大士绅恐怕都会支持。

    可这样的政策如果在全国实施,那么大明的田赋确实要像李邦华说的一样下降了。

    “眼下国朝军屯田已经超过了一万万三千万亩,民田七万万四千万亩。”

    “军屯田此前按照三成缴纳田赋,国朝因此每岁增加近七千万石田赋。”

    “民田虽然田赋三十赋一,只交两千六百万石米麦,但大头实际上是杂项,各类杂项交下来,合计在七百万两左右,每亩地实际上需要交二十几斤米麦。”

    说到这里,李邦华松了口气,继续说道:

    “如果军屯田和民田合并,那么这八万万七千万亩耕地都交一成田赋,那田赋最少能收上万万石。”

    上万万石田赋,这比之眼下政策施行后,大明巅峰可能有九千六百万石来说,确实是增长。

    这增长的上千万石米麦从谁的手里收上来?答桉是大士绅。

    十赋一,免除杂项,这条政策是惠利中小士绅的,而掠夺的是大士绅的财富。

    朱由检在搞分化,孙传庭他们是看出来了,但这条政策恐怕一公布就会遭受百官的攻劾。

    中小士绅毕竟话语权不如大士绅,他们想减免田赋,但大士绅不想,而他们又没有实力来左右朝堂,这无疑十分悲哀。

    但问题是,如果朝堂上有一个人支持他们,那结局就不一样了。

    减免中小士绅的赋税,增加大士绅、大地主、大豪强的赋税,这一定会遭到这三座大山的反抗,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只要中小士绅买单,天下就乱不起来,而这也是清朝为什么杀死那么多士绅都没有遭到反抗的原因。

    先讨好一大部分人,再打压一小部分人,把税收上来,然后等大士绅、大地主、大豪强都被解决,到时候朱由检就要进而对付中小士绅地主了。

    怎么对付,孙传庭很清楚,因为朱由检和他说过。

    “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

    孙传庭心里出现了朱由检在西北说这句话的场景,而这段记忆闪过之后,他也放下了令旨。

    “这几条治理国策,得看孟暗兄你了……”

    孙传庭话里有话,因为他相信李邦华看到了其中针对大士绅的陷阱。

    四川眼下已经没有大士绅了,甚至连中等士绅都没有,因此推行这几条治理政策并不难。

    可问题在于,四川的事情是做给天下人看,李邦华如果做了这件事,那他……

    “伯雅别忘了,老夫也是贫寒出身!”

    李邦华说起了自己的出身,而孙传庭也想起了对方的出身。

    说到出身,李邦华的出身可比孙传庭还差。

    孙传庭家里最少是世袭军户,代王府的王府护卫,但李邦华家里属于纯纯的富农。

    当年李邦华上京赶考都是身着布衣,徒步上京,连驴车都坐不起,尽管为官十余年,但他并没有敛到多少钱财,家中虽然有数百亩地,但如果真的要划分,他顶多也就是中小地主。

    因此朱由检定下的这条政策,暂时和李邦华没有阶级矛盾,甚至他还能因此而免除几十两银子的杂项银。

    不过孙传庭很清楚,眼下没有矛盾,不代表以后没有。

    等大士绅被收拾完,朱由检一定会颁布他说过的那些政策,到时候朝野上下的中小地主和士绅豪强也就难以幸免了。

    想到这里,孙传庭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李邦华,怎么面对自己同族的孙氏子弟。

    他突然觉得,自己成了压制自家族人的帮凶。

    “令旨没什么问题,老夫会按照齐王吩咐的来实施,伯雅你也好好休息吧,估计下个月温体仁他们才会审判你。”

    李邦华还不清楚孙传庭的纠结,他很坦然的拿起了令旨,显然准备实施朱由检定下的治理政策。

    即便他知道这些政策会导致他被群起而攻,不过在看了孙传庭的待遇后,他认为如果自己按照朱由检的话做,那大概率是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

    反而如果他不做,可能这四川布政使的官职就要轮到别人头上了。

    因此,李邦华准备研究一下怎么操作,尤其是怎么安排那七千多官员。

    带着坦然,他离开了孙传庭的院落,但孙传庭却望着他的背影,暗自纠结……

    也在李邦华离开后不久,周肈便带着厚厚的文册进入了院落。

    他走进屋里,瞧见孙传庭望着门口发呆,还特意伸出头去看了看,结果顺着孙传庭的视线,只看到了合上的院门。

    转过身来,他将文册放在了桌上,坐下给自己沏了一杯茶,末了看了一眼桌上茶杯的水渍,便知道有人来拜访过。

    “巡抚,事情都和新来的布政司官员交代清楚了,这次殿下也真是大手笔,一口气把四川所有官员都调走,然后派来了七千多官员。”

    “不过这就七千多人,恐怕不能管好这四百多万人的四川,后续估计还得增添官员。”

    周肈说着,顺带喝了一杯茶,并添满了自己的茶杯和孙传庭的茶杯。

    “今岁的胥吏岁考如何了?”

    孙传庭回过了神来,关心起了今年那一百三十多万的胥吏岁考,而周肈闻言则是摇了摇头:

    “一百三十多万胥吏,只有七万多人岁考通过,成了次九品官员。”

    “七万多人……”孙传庭重复了一遍,随后才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再度放下后说道:

    “算上这七万多人,朝廷眼下官员数量不过五十二三万人,恐怕吏治会有所短缺。”

    “殿下应该是要清查吏治,宁缺母滥了……”

    “这不是好事吗?”周肈一边添茶,一边发表自己的意见:

    “朝廷早就该这么做了,或许这五十二三万官员里,还有一大群滥竽充数的官员存在。”

    “与其等他们贪腐了被抓出来,还不如让他们自行淘汰。”

    “我听从京城赶来的布政司官员说,朝廷已经准备从明年开始定期巡抚了,估计都察院的天很快就要变了。”

    “不过,如果都察院真的专职反腐,那巡抚您也就不用巡抚了,少了这个得罪人的差事,也可以专心放在边事上了。”

    周肈对于孙传庭眼下的遭遇十分唏嘘,但他也庆幸孙传庭卸任了巡抚的官职。

    在他看来、巡抚就是得罪人的,而且是把人得罪死的那种。

    他和孙传庭从去年开始巡抚,不过一年半的事情,朝堂各大党派都被他们得罪了一个遍。

    因此,周肈眼下有些担心自己的安危。

    孙传庭被革职,但他却没有。

    他虽然是孙传庭的幕僚,但也担任着经略府主薄的临时官职。

    眼下孙传庭被革职,他要怎么做就成了一个问题。

    想到这里,他沉默了片刻,而孙传庭则是看出了他的顾虑,因此开口道:

    “辅臣,眼下经略府撤销,你也没了官职,我半月前已经给殿下上疏,请调你前往交趾为官。”

    “这……”周肈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说感动他自然有些,但他并不愿意离开孙传庭。

    毕竟在孙传庭手下做了五年差事,且不提孙传庭是齐王眼前红人,单单被调交趾就让他难以接受。

    被调交趾,如果日后孙传庭复起想不到他,那他这辈子顶多坐到从四品参政的职位。

    可如果他在孙传庭身边跟随,等日后孙传庭登阁,那他最少也能成为一省布政使。

    “卑职还是不愿意离巡抚而去,只愿侍奉左右,不求官职。”

    周肈还是不愿意离开孙传庭,他作揖道:

    “巡抚您回了山西,却也需要人在您左右办事,以便随时响应朝廷复起。”

    “这倒是……”孙传庭感叹了一句,随后便摆手道:

    “既然如此,那我让人把手书追回吧。”

    “至于你也准备准备,刚才李布政使开口,估计温体仁他们会在下个月审判我。”

    “你先提前回山西,不用留在这里等我了。”

    “是……”周肈见自己可以留下,也没有再纠缠,而是点了点头后,起身便作揖告退。

    瞧着他离开,孙传庭望了一眼桌上的几个茶杯,心里不知道想什么。

    只是今日的访客注定不会只有两个,过了没多久,吴有性就穿着常服叩门。

    孙传庭看着站在门口叩门的对方,只能无奈道:

    “又可兄何必还要拘泥礼数?”

    “呵呵……”听到孙传庭中气十足的话,吴有性笑了笑,抚须走了进来。

    不过刚进屋内,他没有倒茶没有说话,而是拿出了诊包放在桌上,示意孙传庭把手放上来。

    孙传庭无奈,却也老实的将手放在了诊包上。

    吴有性见状为其诊脉,过了片刻后才把手撤开说道:

    “身体无碍,这我也就放心离去了。”

    “离去?”孙传庭皱了皱眉,而吴有性则是笑道:

    “我本来便是殿下派来和你巡抚天下的,眼下你不再巡抚,太医院自然要召我回去。”

    “这次出来,带出了六百多名弟子,医治了上百万人,倒也不枉此行。”

    “回去之后仅仅担任太医吗?”孙传庭关心询问,而吴有性则是笑着摇了摇头:

    “不是……”

    “听闻太医院准备整顿天下惠民药局,并且在两京十九省分别建设二十一所“分医学院”,燕山医学院府已经毕业的数千学子都会下派教学,同时在当地接管惠民药局,医治百姓。”

    “这倒是好事……”孙传庭听了前因后果后不由点头认可,而吴有性则是叹气道:

    “本来是在应该在天下三百二十一府建立三百二十一所“分院”,顺带下放近万毕业学子的。”

    “不过似乎是明岁朝廷要做的事情太多,这规模削减了九成。”

    “好在各省的分院都足够大,足以容纳数万人在其中就学。”

    “按照殿下的意思,估计六年后,等医学院有十几万学子毕业,就能一口气把天下惠民药局接管,每个县都接管照看,百姓看病只收取药材钱。”

    吴有性是医生,自然以医生的角度来看待事情。

    不过,虽然说的是医学的事情,但孙传庭也知道这事情推广后,百姓的治病环境会好很多,因此感叹了一句:

    “这确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是啊……”吴有性点了点,接着又笑道:

    “军备院那边,弄出一个叫做显微镜的东西,对我研究的“疠气”很有帮助,如果能了解疠气,百姓也就不用担心瘟疫了。”

    “因此,我这次来和你告别,明日一早我便要返回京城了。”

    “不过你我倒也不用伤别离,从京城到振武不过六百余里,闲暇时我可以带弟子行医,去山西拜访你。”

    说到这里,吴有性站了起来,而孙传庭也跟着站了起来。

    他送吴有性走到门口,而吴有性也说道:“就送到这里吧。”

    “伯雅你比我要难,我与瘟疫、疾病搏斗,若败无非身死,而你身处官场,四周皆敌,若败便身死族灭。”

    “我在太医院,除了与齐王、万岁见面时能为你说些话外,其他的也帮不了你,只能靠你自己了……”

    吴有性望着孙传庭,只是巡抚一年半的时间,三十六岁的孙传庭就已经两鬓泛白。

    这是操劳太多而导致的亏空,只能慢慢补。

    “这药方你拿着,你的身体亏空,只能慢慢补,我也只能为你做这些了。”

    吴有性将一张药方塞到了孙传庭手中,孙传庭看着手中药方,心中百感交集,只能对吴有性作揖:

    “又可兄,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吴有性作揖回礼,随后便叹气离开了院门。

    孙传庭站在门口看他背影,直到消失不见,他才转身走进了院里。

    院门的锦衣卫见状,当即关上了院门。

    虽说谁都知道他无事,但这样的待遇却与囚犯无异。

    哪怕是装样子给天下士绅看,但这也是他巡抚天下之举中,那结尾末梢的一抹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