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真谛4尊重劳动者
“哈哈哈——”他一阵开心大笑后:“一只仙鹤飞到床脚,白天空壳,夜晚饱腹。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哈哈怎么样啊?”这羊哥鼻公天使非常得意地笑着。“呵呵,什么‘老祖婆’你这是半天云里唱歌——调子太高。我们没法和了。”小英姑娘说。雨露姑娘也说:“我也没听说过——”“哈哈哈,叽里咕噜——完了,完了—粪罐滚了:叽里咕噜,叽里咕噜——砰!——哎哟我的‘老祖婆’!哈哈哈”“哈哈哈——原来是粪罐哈,真有你的!”“呵呵——幽默而风雅——老祖婆!”“在我们家乡,粪罐就叫老祖婆。由于地坡度陡,粪罐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滚。于是大人吩咐道:伢子注意你的老祖婆哈,滚了可就摔破了。我们那时粪罐都是土制烧成的。一不小心就掉在地上被摔破了。”“你饮粪,能用一只手提起半桶的粪吗?”雨露姑娘问。“我们合作哈,先把粪桶里的清粪饮的差不多了,然后再每人舀半罐,两个人一家一只手提着粪桶的粪夹,另一只手当然是提着那半罐粪,学着大人的样子打着‘殴吼吼’在地里奔跑。饮粪时候,要弯腰,小心地把清粪饮在玉米坑里,要是大老远就冲,就会把坑里的种子和底肥冲的到处都是,切记不可水漫金山喔。如果坑太小,为了多装一点粪,得用手抠些泥土把窝磊好。也就在这时,稍微一大意,把粪罐一放哎哟——我的老祖婆——完了,完了——我的老祖婆又跑了-哈哈哈。天气太热,有时饮粪来到地边看见桐子树的叶子,于是想用其叶子做一顶遮阳帽,好蔽阳哈。又把粪罐一放-哈哈哈老祖婆又跑了——”“哈哈,那一天要备用几个粪罐哈?”“专门顾一个人给你买粪罐的了。”“大人们说伢子用带子把粪罐系在肩上挎着,这样嘿嘿——老祖婆就保住了。哈哈。别说我还真这样做了呗——这就是老祖婆伴我抢播。我们饮粪组的,只要一休息就聚在树下摆龙门阵,谈天说地。大家最感兴趣的是玉米的故事——”“呵呵,玉米的故事?”“是啊,我不妨给你们吹一吹——”羊鼻公天使又对着镜子演奏——自吹自擂起来: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世界上公认的黄金食品。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早在七千多年前就有种植,是当地印第安人唯一的粮食作物,被视为“玉蜀黍女神“的赐物。194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将玉米视为神品,称作“印第安种子“,传插世界各地。玉米传入我国约在16世纪,当时外国人朝见天朝皇帝,把玉米果穗作为贡品,国人视为“御麦“。因玉米成熟快,产量高,耐寒能力强,且极具营养价值,所以很快成为世界性的粮食作物。尤其近一个世纪,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与饮食认识化不断提高,对玉米营养方面的意义愈加重视。美国食品协会将玉米誉为“皇冠上的珍珠“;日本将玉米视为“国宝“;天朝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直言;“玉米是长寿食品,完全具有当主食的资格“;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将玉米巧称为人类膳食结构的平衡大使玉米(玉蜀黍)的别名很多,有的地方叫玉麦、棒子、包谷,还有玉高梁、包芦、珍珠米、六谷米等不同叫法。由于玉米曾为宋徽宗皇亲尝过,又博得了“御麦”的美称。玉米的祖籍并不在我国。一般认为,玉米的原产地在南美洲。人们熟知的秘鲁,在印第安语中就有“玉米之仓”的说法。考古学家们曾在墨西哥南部的特万特佩克地峡遗迹中,发现有最古老的野生玉米果穗。秘鲁的海岸附近至今还保存有古城遗址,在出土的陶器和建筑物上,嵌有大量的玉米子粒和果穗图案。分析这些遗迹,考古学家们推测,南美洲最早的原有居民印第安人远在公元4000--5000年前就开始广泛种植玉米了。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发现了玉米,当年就把它带回西班牙。他在航海报告中热情地介绍了玉米这个被印第安人当作自然神来崇拜的作物,他写道:“有一种谷物叫玉米,它甘美可口,焙干,可以做粉。”从此,玉米渐渐地遍布欧洲,遍布世界。南美玉米传入我国可能有两条途径:一条是15世纪末由葡萄牙人将玉米带到爪洼,于16世纪初传入我国;另一条是由阿拉伯人经西班牙、中亚而传入我国。所以,在明朝玉米又有“番麦”之称。
玉米引入天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在浙江、福建等部分沿海地区和山地种植。从18世纪起,我国玉米栽培开始了有较快的发展。由于玉米能抗旱耐寒,但得薄土即可播种,适应性很强,很快便成了平原地区广为栽培的大田作物。
今天,由昔日南美印第安人所培育出来的玉米,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已成为品质优良,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世界性高产栽培植物,在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据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等仓皇出逃,当日夜宿京郊西贯市村。慈禧突然来到贯市,首要的是饮食。寺中掌教蔡万春等人急忙备膳,最为便捷的,就是给饥肠辘辘的慈禧、光绪及臣工人等,煮鲜玉米吃。稍后,村民奉上蒸熟了玉米面窝头。经过长途颠簸、水米未进的慈禧,何尝如此饥饿过,此时也便不顾威仪,捧吃着热腾腾的大窝头,甚觉可口。于是便问这是什么做的,李莲英答曰,这是棒子做的。太后听罢言道:这么好吃的东西,为什么叫棒子,改叫“御米”吧。从此棒子有了御封的新名,久而久之,便写作了“玉米”。
粗粮窝窝头,采用天然绿色的五谷杂粮为主要原料,其中的纤维素含量很高,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的特性,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其中含有的玉米油,更能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雨露姑娘道:“呵呵,我也知道这苞米(玉米)的神话传说。”
传说,有一年西南一带春天大旱。村庄对面河里的水变浅了,那片从前是急流奔驰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浅滩,牛走过对岸去的时候,水连它们的脊背都没不过了。每天夜里,沉闷的暑热就从山岗上吹到村子里来,风把草的香味吹散到空中。山野上的干蓬蒿都烧起来了,甜藜像一条看不见的帐幕一样遮住了河的两岸。一到夜间,顿河对岸的天空上就布满了黑云,雷声干燥地和隆隆地响着,但是一个雨点也没有落到被热气蒸烧着的大地上来,闪电空打不住,把天空划成许多尖角形的蓝色块子。猫头鹰每夜在河岸号叫。恐怖的叫声在村庄上空传过,猫头鹰从河岸飞到被牛犊踏过的乱墓里去,在褐色的生满了荒草的坟顶上哼哼。
龟裂的大地仿佛历经风霜后老人脸上的皱纹,那么清晰的深刻,那么无奈的哀伤。老百姓把高粱、大豆和谷子都播种好了,老天一个多月滴水没下。种子刚冒出芽被渴死了。庄稼人心疼阿,节气不等人,这可咋办,庄稼人心急火燎,一个个都唉声叹气,一脸无奈。
好在干旱无情道是苍天有眼,在这个旱魔笼罩之际,在这个守望春雨之时,出现了奇迹,为这个春天增添一份希望。在这节骨眼,村里来两个买卖人,一老汉一妇女,赶着牛车,车上拉着一个大肚子水缸。呵呵,么不是卖水的?引得村里的人都来围观。谁也没见过这么大缸,两人合围抱不过来。
村民问:“这缸是卖水的吗?”男的说:“不是。我们是赊种子的。”“呵呵,赊种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怎么个赊法?”“赊多少,秋后还多少。你种上我们的种子,不论旱,不论捞,都有收成,起码能吃饱肚子,不会挨饿。”大家一看这种子,像金黄色的大板牙。
“这叫什么?没见过,样子像人的大板牙齿。”“叫饱米。饱米,人可以吃。饱米杆子可以喂牛。”这真是求之不得。于是,村民你三升,他两斗,赊了好几天,方圆百十里地的都来赊。
细心的村民心里犯嘀咕,赊出那么多,缸里的饱米却不见少,很纳闷。就去问村里见多识广的秀才。这秀才摇晃着脑袋,想了半天。也没有答案,说,我去盘问盘问。
这秀才是个讲究礼仪的人,他不敢乱开口,说:“敢问二位哪里人氏,怎么称呼?”
老汉说:“俺----两师妹,灵山人。”秀才边想边说:“两-两师妹---灵山师祖也。山---人仙也。---莫非,您老是灵山仙师---?!”话刚落地,这老汉妇女二人就不见了。扔下个大水缸。此地名字叫“大水缸山”。咱们再说老百姓吧,到了秋后,饱米获得了大丰收,家家都吃上了饱饭。这饱米的名字,用了好多年,后来叫白了:苞米。玉米也。据说,玉米是粮中之宝,富含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备受当今城市一族人的青睐,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并不这样认为,将其划归异类打入另册,以杂粮称之,言其实难登大雅之堂。
家里人称玉米为玉麦,那年月,有钱人是不吃玉米的,嗤之以鼻:玉米沙沙,因为他们是细喉咙。他们的主食以白米细面为主,偶尔吃上一顿换换口味,称之为“稀茬”,主要是用玉米面做的“搅团”,此饭俗称水围城,又称“哄上坡”,意即易消化,不耐饥。说来好笑:一次,有位客人来花露城,主家特意用家乡特食“搅团”招待,岂知此客人竟不知如何下手,慌忙中将一碗“搅团”囫囵喝完,烫的嗷嗷直叫,还说“你们吃的饭像浆糊,没味道!”
其实,玉米面的最好吃法是将其蒸成发糕,俗称玉米面粑粑,如今街道上已有人叫卖,特甜,因其罕见,颇受那些昔日吃过此食者的欢迎。
小英姑娘道:“仙人送种献爱心,动物王国平民播种春满园。我让你们分享熊妈妈带小熊播种玉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