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交加,寒风刺骨催人老去。
战马嘶鸣,号角声起,凄冷苦寒,让人伤怀,如庾郎愁怀难遣,致使身心憔悴消瘦。即便是脑满肠肥的得意之人,也难以承受这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悲凉之景。
杨直披甲提矛,铠甲老旧,枪矛垂落,毕竟他已垂垂老矣。
当许南烛看到老人披甲提矛时,竟不由自主的翻身下马跪在了地上,毕恭毕敬喊道:“末将许南烛参见怀州王!”
杨直动了动嘴唇,猛然转过身,似乎不想让外孙看到他老泪纵横,他的英雄迟暮。
老容依旧是一副邋遢猥琐的模样,或许是因为年纪大了,他总爱在酒足饭饱后躺在阳光充沛的地方小酣。
李清风坐在石桌前认真盯着棋盘,右手捏起一粒黑子在胸前迟迟没有落下,这期间有风雪盖顶,一身道袍随风舞动,他忽然回头看向许南烛,双眼之中依稀有笑意闪过。
岳斌、姬如雪,那些早已经逝去的身影随着那呼啸的风雪音渐渐消失不见,直至许南烛睁开双眼时,热泪已经将枕边打湿了。
南佳佳坐在床边,正抬手为他拂去眼角晶莹,瞧见昏迷三天三夜终于醒来的殿下,她眼眸含泪却是面带浅笑。
并不宽敞的房间内挤满了人,每个人眼中都饱含泪水。
许南烛挣扎起身,斜靠在南佳佳怀里,干哑嗓音响起:“北蟒撤军了?”
叶子凡上前跨出一步,跪倒在床前,毕恭毕敬回道:“主公,北蟒未曾退军,但这一战我们大获全胜。不过......末将来时受到李蒙阻拦,但当他得知殿下不在大军中后便放了行,末将担心他想趁机突袭我军。”
“唉...北蟒未退,我便是死也要将这血肉凡躯埋在这雁门关前。”许南烛想要翻身下床却是被南佳佳搂在怀里一时间挣脱不开,只能苦笑道:“罢了,他们想要折腾那咱们就陪着,不过有一点,凡守城将士必当奋勇杀敌,死守不退,若有叛逃者当斩!”
顾南征跪地拱手道:“主公,江老头怕是不行了,您昏迷的这三天,他一直在门外候着,希望能够再看您一眼。”
许南烛抬手抚上南佳佳的手臂轻轻往外推了推,叹息着道:“让他进来吧。”
两位北玄甲士抬着木板将江阳抬了进来,一股浓重的血腥味瞬间在房间内弥漫开来。
老卒江阳脸色惨白,吊着最后一口气,挣扎着抬头看向许南烛,激动哭喊着:“璃阳龙甲营之一的飞甲营末等骑卒江阳,参见大将军.....”
许南烛在南佳佳的搀扶下走到老卒江阳身前,抬手握住他那满是鲜血的手,叹息着道:“哪里有什么大将军,无非是一个年轻一点小卒罢了。”
当听到许南烛这一番话后,老卒江阳早已热泪盈眶,他亲眼瞧见如今的大将军亲率千余铁骑呵退北蟒四十万大军,又亲眼瞧见如今的大将军独人独马坚守城门,那无疑与杨老将军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在军中谁敢说一声他不过是一位年轻一点的小卒?也只有北玄王许南烛才会说自己是一个小卒。
当老卒江阳拜见许将军的那一刻,却是圆了自己一生的梦。
今朝一拜乃是两位将军共同的缩影,老卒脸贴着那被许南烛握过的手重复呢喃道:“够本了,够本了,杨将军有一位好外孙呐,我老江得下去找兄弟们喝酒去了,与他们说一声,咱们杨家铁骑的威名只会越来越响,马蹄声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让敌人胆寒,小不去,弱不了....”
雁门关内,老卒江阳死于安详。
曾经的怯懦与悔恨都随着这一场战斗而自证了清白,他对得起飞甲营的威名,更无愧于两位将军。
在杨家铁骑中,老卒江阳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也是最幸运的那一位。
灵屠杨直便是靠着这些老卒才能从春秋乱世当中侥幸活了下来,老卒是无数杨家铁骑军士的缩影,这些老卒就是杨直的底气所在,也是如今许南烛的底气所在。
在许南烛为其战死雁门关的将士们抬棺入土时,那位春秋十大名将之一,两位门神之一,兼忠武大将军,春秋国战之中灭赵姓王朝的李蒙亲率十二万飞龙边军赶赴雁门关。
这一日,当李蒙瞧见身披白衣抬棺的许南烛时,他立刻翻身下马,身后十二万列阵的飞龙精骑齐齐下跪,整整十二万声:“参见,北玄王!”
许南烛忍着腹部伤口,亲自捧土为舅妈周月的棺椁盖上第一把土,期间他只是抬眸看了李蒙一眼。
直至岳斌和姬如雪合葬,老卒江阳入土后,许南烛一身白衣被泥土染脏,他缓步走到李蒙身前,轻声道:“为何现在才来?”
李蒙浑浊的老眼满是辛酸,他一言不发,任由许南烛大声质问:“若你肯早出兵一日,我便不会失去这些弟兄!”
“杨将军生前曾找过我,命我不要贸然出兵助你,南烛啊,李伯伯也是看着你长大的,我怎能眼睁睁看着,唉.....这次是我对不住你。”李蒙轻叹一声,继而重重磕了三个响头,这才又道:“你要恨,就恨我李蒙吧。”
许南烛双手握拳剧烈颤抖,松了紧,紧了又松。
李蒙抬眼正看到他腹部伤口再度印红,有些心疼,可一时之间竟也不知该如何劝慰。
许南烛仰天长叹一声,俯身弯腰用双手将李蒙搀扶了起来,清冷道:“好一盘棋局啊,老混蛋亲自将岳斌与姬如雪送到我的身边,又亲手夺去了,我始终不愿走他为我铺垫好的路途.....你们到底还有多少布局暗棋,还要将我置于何地你们才能安心?”
李蒙站在原地瞧着许南烛落魄悲凄的背影,在夕阳下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
轻叹了一口气的李蒙心中五味陈杂,老一辈人总喜欢罩着后辈,可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又能有什么出息呢?唯有亲身经历过才知世事艰辛,更能体会其中苦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不管老一辈如何情真意切的相告,也没有经历一次过后来的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