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6章 选拔制度
    办法其实也不难,就是让孙坚对外宣布以后太守府每年都会从公塾中招收至少一百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充当太守府的后备吏员。

    同时,由于老师数量有限,暂时只招收三千名学生,名额有限,先报先得。

    在这个时代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

    汉代察举的标准,“四科取士”,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是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是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校

    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嚷才评判的权威性。

    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

    而且有德之人不一定有才,所以才有孔融、袁绍等志大才疏之人。

    征辟则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

    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

    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公府与州郡既有自行选官之权,而被辟除的属吏又不为朝廷命官,故去留亦可以自便。

    另一方面,公卿牧守既可自行辟除,他们为了发展个人势力,皆争相以此笼络士人;而士人为了做官,也不得不依托权门。这样便发展成为一种私恩的结合。

    西汉时被辟除者犹为国家官吏,到东汉则实际上成了主官的私属。于是朝廷集权力量遭到分割,地方割据势力得到发展,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局面,与用人之权转移到私人手中有很大关系。

    总得来,在这个时代想当官,基本都是靠关系,有关系就有人推荐,有关系就可以在地方养望。

    至于所谓的考试,基本都是走一个过场。

    现在孙坚搞出一个这样的公塾出来为自己培养人才,其实就是变相给百姓子女一个当官的机会。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能当上官都是光宗耀祖的事,虽然现在会稽郡并不大,需要的官员并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不入流的吏,但只要有一个的希望,就足以治下百姓为之疯狂。

    尤其是会稽郡的官员,待遇都十分丰厚,在整个会稽郡大部分百姓都收入不过1500钱的时候,会稽郡最低级一个吏员俸禄都超过两千钱。

    相信消息一旦传出,报名处门槛都会被踩烂。

    孙坚两人听到常威提出的方法之后,也是眼睛大亮,没想到这样子还能减弱地方豪强对太守府的影响。

    现在宁波城这边还好,一切都是新建的,但他们不可能一直窝在宁波城,迟早会有走出去的那一,现在做好人才储备,到时起码不会无人可用。

    “没想到打算搞个全民免费教育,最后竟然上升到选拔制度改革上面,可一年才一百个名额,是不是太少了?”

    想到这,孙坚便对着常威道:“常威,能不能再多找点老师来?起码一年要培育两万个学生。我打算每年让太守府招收三千个学生作为后备吏员。”

    常威听后都想骂人了,心中骂道:“你神经病吗?招收那么多后备吏员干嘛?你这是要害人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