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章 迁都北京,南北分裂
    永乐十六年。

    朱棣有些尴尬,但早已历经风风雨雨的他可不是洪武的那个他可以比的,最起码,现在的他早就做到了面不改色而心稳稳地跳。

    他轻咳一声:“俺这也没想着让它变成大明的特色,只能是因缘际会、巧合罢了。”

    朱高炽和朱瞻基都赞同点头,大臣们也同样点头。废话,你不点头,给老爹\/爷爷\/万岁揭破了遮羞布,那他就能揭破了你的皮。况且,咱也劝不住,该咋咋地呗。

    【朱棣还干了一件大事儿,一件改变明朝整个历史、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各个方面的大事儿。】

    洪武年间所有饶目光又移到了朱棣身上。

    朱棣有点犹豫,是该挺胸抬头还是该躲一躲?

    【那就是迁都。地点就是他当了多年大本营的北平,后来的顺府、北京。】

    随着讲述,神迹中的画面也变成了北京城修缮后的样子:红墙黄瓦的宫殿,雄伟的城墙,再往北的巍峨的长城……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棣有些惊讶,所有人都很惊讶。

    “你把京师迁到北平去了?”朱元璋开口,迁都他不意外,实际上他也有迁都的想法,要不然日后不会派朱标去勘察,只不过他心中的地方是长安洛阳那一片罢了。

    朱棣点头:“可能是儿子更加熟悉那边,也为了防守边疆,所以选了北平。”

    徐达从军事的角度想到了一个问题:“那燕王殿下以北平为京师,京师和北疆的防御压力恐怕不容觑。”

    注意到这一点的朝代很多,就算原本不是很清楚明朝边疆防御的具体情况,在看到神迹中北京以北就是长城的画面,自然也意识到了定都北京所面临的问题。

    秦朝。

    “以边疆为京城,这是要以皇帝守边,这个朱棣确实勇气非常人啊。”皇帝笑了,他看的很清楚,要是真把北京当京城,那为了皇帝自己、皇陵等,皇帝和朝廷都得认真防守北方边疆,这样一来,哪怕守卫压力增大,但是动力也很强啊。

    不过不适用于秦朝罢了。

    但是也有朝代,注意力点在了另一方面。

    宋朝。

    看着神迹上北京的画面,赵匡胤几乎落泪:“幽州,是幽州啊!燕云十六州……”

    底下弟弟和儿子们也纷纷落泪,燕云十六州重回汉人手中,如何不让人激动?终赵匡胤一生都在为统一北方、夺回燕云十六州不断奋斗,朝中上下自然也是跟随他的脚步,将这一目标作为最高目标。

    【其实朱棣迁都并不突兀。】

    【明朝刚建立时,关于定都何处,太祖朱元璋和群臣们就有过长久的讨论,还曾想以应府为南京,汴梁为北京,施行两京制,到后来才彻底将应府定做京城。】

    【但到了后来,朱元璋又想进行迁都,太子朱标去世前就是去长安、洛阳一带进行考察,随后才病逝的。至此,朱元璋对迁都一事不了了之。】

    【朱棣登基后,又开始着手迁都一事。】

    【永乐元年,朱棣以北平为北平府,改北平府为顺府,称为“行在”(子外出巡幸居止之处)。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平;这些人包括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热。】

    【永乐四年,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平皇宫和城垣。】

    【永乐七年,朱棣以北平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证明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八年,亲征回师后,为了更好地进行物资运送,朱棣下令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永乐十三年完工,从此北平所需物资可以通过运河运输,花费更少。】

    【永乐十五年,北平的紫禁城正式开始动工。】

    【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朱棣下诏正式迁都,原京城改为南京,仍设中央六部机构,用作留都。】

    明朝,洪武十三年。

    这一段简单的叙述,却蕴含了不少内容。

    “迁入人口?”朱元璋思索着。自明朝开国以来,就一直在鼓励南方人口向北方迁徙,一方面是补充北方人口、恢复北方经济,毕竟经过多年战乱,北方的情况几近满目疮痍;

    另一方面,也是缓解南北矛盾,因为历史和种种原因,南方人、特别是南方士人,多对北方有一种瞧不上甚至是厌恶的态度,对北方诸地也多有嫌弃之意,这是非常不利于明朝的统治的。

    但是到目前为止,第二个方面的目标一直没有见到成效。

    朱元璋想到迁都,像老四这样直接把政治中心转移,倒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武将和皇子亲王们更在意另一句话。

    “亲征?亲征!”周王朱橚几乎是喊出来的,“四哥你居然亲征!”知不知道这有多危险啊!他虽然没有喊出来最后一句话,但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

    “是啊四哥,”楚王朱桢也开口,他也认为朱棣这样的行为不太妥当,“你看咱爹,开国前打了那么多仗,这登基后也没自己要搞亲征啊。”知道你能打,但你都登基了,是皇帝了,再出去打仗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

    武将们也点头,他们是干什么的?不就是打仗的吗?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打仗这种事就应该交给他们啊,况且看靖难的时候,你朱棣也不像没有武将的样子啊。

    不过,徐达、汤和、傅友德等人悄悄交换着眼神,燕王把京城迁到北平,那最起码日后北疆是不缺仗打了,那可都是武将的军功啊!况且,北平作为都城,那北面的军队的重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不少,日后看来起码是不用担心朝廷不给发军饷、轻视漠视了,挺好哇!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选择北平作为都城呢?】

    【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北平作为他的大本营,洪武十三年他就藩,直到建文四年到南京,共二十多年的时间,他完全习惯这里,也完全掌控这里,而南京则绝非如此。】

    【这一点我们不用多谈,其他几点则要一下。】

    【北京,古称幽州,也是燕云十六州的重要部分。自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导致南方汉人直接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下以来,北京一带已有约430年不在汉族政权的控制之下;而宋朝靖康之耻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250年由异族统治。】

    【时间的力量是可怕的,数百年的分离,造就的不仅是北方和南方政权的分裂,还有文化和人心的分裂。】

    【基辅罗斯在蒙古入侵中分裂,只200年时间就分裂成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个民族;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黑山同一种语言,就因为历史上受不同国家统治就分裂成三个民族;欧洲荷兰、瑞士和德国原本都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但短短几十年就称为独立民族;奥地利自认德意志人都无法和德国统一。】

    【在元朝之前,宋和辽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正统,宋认为自己是汉,辽也认为自己是汉人、南方的宋是南人;元朝统一后,更是出现了中华史上唯一的《宋史》《辽史》《金史》并列的情况。】

    【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南北方汉人、地域矛盾依旧没有消失。特别是南方的士人们,视北方、准确除了江淮以外的地方,早就礼崩乐坏几百年了,早就是夷狄腥膻之地,不堪为伍。】

    【一个例子。洪武三十年科举会试,录取51人,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科所不见。北方举人联名上疏,状告考官刘三吾等人,朱元璋于是命人重新阅卷,但之后呈上来的北方卷子都水平极差、还有犯忌之语。朱元璋大怒,惩处考官后,又亲自策问,录取六十一人,均为北方人。】

    明朝,洪武年。

    当神迹讲述到南北分离、人心向背的时候,朱元璋和众饶脸色就开始凝重起来。

    他们对于现下南北方的情况都有所感知,也清楚地知道南北冲突、差异,还有朝野中一部分人心中的所思所想。

    北方有些人仍旧不认同明朝政府,认为是南饶政府;而南方的情况更加严重,或许是因为京城在南方,不少人就觉得高出一头、北方人都是蛮夷之辈。加上利益乡党,有些人甚至想要将北方赶出朝堂……

    况且,神迹中那些未曾知晓的番邦不就是例子吗?虽然不知道那些国家是哪里,但分裂成多国、多个民族、无法统一……

    还在想着如何加强南北方融合的朱元璋,没有料到自己会看到这样一个令他震怒的消息。

    “竖子!尽是些蝇营狗苟之辈!”朱元璋大怒,一脚踹翻了椅子,脸上怒火高涨,朱标等对朝政有所了解的人脸色也都不好看。这么一个南北榜案,看起来是科举之争,但实际上是南北之争,是对南北的再一次撕裂。同时,也可能是南方士人对于权力的试探性攫取,他们不仅出于歧视等原因想把北方挤出朝堂,还在对朱元璋进行试探。

    而这些一旦成功,又会是什么情况?

    ——南北的分裂进一步加剧,南方士人在朝廷里结党抱团,将朝廷逐步改造成他们的朝廷,将皇帝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从而让他们获取所有的利益……那大明,还是老朱家的大明吗?大明会不会就此步上南宋的后尘?

    ——北方人则会认为这个京城在南方的朝廷果然是南饶朝廷,不是他们的,反而只会压榨歧视他们,他们不能在这里活下去了,他们得有自己的力量,才不会被这些南蛮欺负……那明朝建国以来所做的一切融合民族、弥补裂隙的努力都会化作流水,而且最后还会变成割据一方的势力!

    这不仅是科举,更是政治,是大明的国运。

    “南方士人,南方士人!”朱元璋神色森森,眼中冒出的是大开杀戒前的怒火和冰冷,“好啊!咱老朱对这些人还是太仁慈了,都到了洪武三十年了,居然敢给咱弄这种幺蛾子,是打量着当时咱快死了、提不动刀、杀不了人了?”他在殿中来回踱步,发泄着心中的怒火,“当时宋朝亡国就和他们这些人脱不了关系,到了咱大明,还想给咱来这一套?!”

    在皇帝的怒火下,所有人都保持噤声,只当自己是个哑巴。朱标也没有什么,因为在他心里,这些南方士人这方面确实是出了问题。

    “看来,还是砍的人少了,才让这些人没有领会到咱的意思,没有了敬畏之心。”朱元璋最后做出了结论,而这一结论,也注定了将来一部分饶命运,以及明朝的一些政策走向。

    同样有所感知的,还有部分对政治、明朝现状敏锐的人士。江南一带,一些儒学大家不由心惊胆战、无比恐惧,他们清楚,神迹这一段话将带给南方、特别是江南这一带的文人士族们多么大的恐怖,同时还有他们的一些谋划也很有可能胎死腹郑

    汉朝。

    不管是刘邦还是刘彻,他们既震惊于中原大地多年的分裂和战乱,担忧于后世中原百姓的分裂,又注意到一个令他们惊喜万分、喜不自胜的内容——汉族!汉人!正统!

    “哈哈哈哈哈哈哈!”刘邦没有丝毫形象地开怀大笑,笑的开怀无比,又一扫因为匈奴带来的郁气,他看向左右,“看到了吗?汉人!子房,萧大人,乃公的汉啊!”

    萧何等人也是喜气盈腮,包括对刘邦有些不满的吕雉,对着这一消息也是喜悦无比,纷纷恭贺刘邦:“恭贺陛下!这是陛下之喜,也是我大汉之喜!”以国之名为民族之名,这是对他们大汉的肯定,也是对大汉最好的礼物!

    元朔元年。

    刘彻也是喜不自胜,简直要比他得知刘据诞生时还要喜悦。同时,这也坚定了他要接着攻打匈奴的决心:“朕既知后世对大汉的认可,又怎能不为此努力,怎能任由匈奴掳掠边境、欺我百姓?”

    面对正在兴头上的皇帝,群臣也并不多什么,只是纷纷恭贺刘彻。

    秦朝。

    始皇帝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不好的气息:“汉人……以汉为名,为何不是秦人?”以他大秦统一之功,为何不是以秦为名?

    唐朝,贞观三年。

    房玄龄计算道:“割让燕云十六州430年,宋朝靖康250年,这明在宋之前应当就已经割让了燕云,而宋并未一统。”

    不仅没有一统,还搞出了南北分裂、正统不明的问题。

    李世民皱眉,有些郁闷。隋唐前,华夏大地就是四分五裂之态,及至隋朝一统,唐朝再次一统,到他这里,依旧在努力凝聚人心、弥合分歧,怎么后世再次分裂?还如此严重?

    是的,如此严重。唐朝、包括先前的隋朝,毕竟没有出现南北正统之争,甚至闹到科举都分裂的情况。

    不过,科举?李世民眼神亮晶晶地看着房玄龄和杜如晦:“玄龄、克明啊,这个科举看起来与我大唐选官方式有所不同。”眼下虽然有科举,但看起来和那明朝的有大不同。

    二人无奈,只得道:“臣等接下来会研究一二,尝试对我大唐的科举稍加改动。希望神迹日后也对其进行讲解。”

    宋朝。

    赵匡胤如遭雷击。

    虽然看到神迹先前的内容,已经预感到宋朝并未达成大一统的目标,但预感是一回事儿,真的证实了是另一回事儿。

    他简直不出话来,只感觉有什么东西从眼中滚落。

    “呜呜呜,为什么,”赵光美流泪,不应该啊,他大宋兵强马壮,为何不仅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反而还遭到了什么“靖康之耻”,最后修史还得与辽国和金并列?这是何等的耻辱!

    赵匡胤缓了缓神,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

    问题必定出在他的继承人身上!纵观历史,大宋统一的最好时间基本上就是开国几代君主时期,而落得如簇步,不问继承人,还能问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