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37章 新“君”上任三把火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加之新君即位,又是一位过去以贤名着称人物,因此应天乃至整个大周百姓都对赵桓报以无限期待。

    而赵桓也没令百姓失望,即位当天便宣布大赦天下,同时进一步下调需要上缴的赋税,一系列惠民之举,顿时让赵桓在民间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同时赵桓对“自行禅位”的兄长,赵桐十分礼遇,放在过去历朝历代皇位的血腥争夺中都是极为少见的,因此在士林中尤其是在儒家门生中,都对赵桓极有好感,算是为他过去所作所为赚回几分。

    至于赵桐,前一阵子还传出他病重的消息,可有趣的是,自从赵桓从伐魏前线返回应天后,这位皇帝陛下的身子便越来越好,病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实在是让人啧啧称奇。

    而赵桓退位后被赵桓封为海东王,以他孩童般的心智自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赵桐却知道自己这位弟弟给了他无数玩具,还有永远也吃不完食物,这样的待遇和过去在冰冷的皇宫无二。

    赵桐要去的京口是应天下辖的一处县城,赵桓为赵桐准备了一处上好的庄园,并有良田百亩,上面的佃户无需上缴赋税给朝廷,只需要供养赵桐即可。

    另一位关键人物,曾经贵为皇后的韩玉儿,她和赵桓的关系在大周朝廷高层几乎人尽皆知,但碍于赵桓权势,无人敢对此有任何异议,反倒为了方便二人,想出了不少馊主意。

    最终赵桓选择了一条简单快捷的方法,算是解决了这一问题。

    说来奇怪,赵桐的病症越来越轻,可没想到他的皇后,韩玉儿反倒也染上了病症,十分凶猛,待到赵桐退位后,韩玉儿几乎已经无法下床,待到赵桐启程前往京口那日,韩玉儿也在床上“一命呜呼。”

    赵桓闻言命人将其厚葬,但在另一边,无人注意到赵桓的后宫里多了一位出身神秘的韩姓妃子。

    其实以韩玉儿的身份,做赵桓的皇后绰绰有余,但因为前人作孽,造成眼下极为尴尬的关系。而韩玉儿的父亲,韩正言是位极其端正的君子,本来他是绝对不会赞成二人的关系。但他同样亦是一位父亲,自觉亏欠韩玉儿良多,尤其是见到韩玉儿与赵桓在一起展露笑颜,便不再过问此事。

    而另一边,赵桓将后宫之主的大位交给了与自己同甘共苦过得冯媛,这也是对冯氏一脉支持自己的肯定,同时两人的嫡子,曾经的吴王世子赵煊被确立为太子,虽然此时太子殿下只有三四岁,还是只知道吃手的年纪,但毫不妨碍他继承这个庞大的帝国。

    太子已经确立,国本已定。赵桓对于曾经给予支持的人亦是不吝惜赏赐,纷纷加官进爵,就连如今远在长安的冯义成萧明远和郭兴泰亦是得到了封赏。

    接下来,赵桓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将曾经自己担任的中书令一职彻底废除。最开始大周是有着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作为朝廷中枢的权力机构。但等到赵桓入主后,在他的运作下,尚书门下早已名存实亡,由中书独领朝政六部只对中书负责。

    同时为了进一步方便大权独揽,赵桓又在中书下设立政事堂和军事堂,分别主管大周军政,而这两个部门只对赵桓负责。

    但现在赵桓已然即位,不再是臣子,那么中书如此重要的职位便不能授予他人,否则皇权极有可能被架空。因此赵桓干脆直接裁撤了中书,使得三省彻底成为了历史。

    政事堂和军事堂却并未步后尘,而是被赵桓抬高,少了中书这一级直接对赵桓负责。同时为了防止政事堂权重过甚,原本隶属政事堂的度支司也被抬到和政事堂军事堂相等的地位。

    大周朝廷原本不显的六部也有调整,赵桓在朝堂新设一机构名为内阁,六部尚书入内为赵桓咨政,内阁内部第一人名为“首相,”大周第一任首相,是被赵桓赞曰“有参赞定测”之功的吏部尚书韩正言担任,副相则由军事堂主管冯义成担任,虽然他老人家现在还在长安,但并不妨碍赵桓任命。

    大周两个定海神针般的人物都入了内阁任职,因此这个新设立的机构立马变得含金量十足。至于设立日久的中书被裁撤倒是无人关注,毕竟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烧,更不要说赵桓新君即位,定然是要好好革除弊政。

    “陛下,老臣有一事不明。”赵桓刚刚在朝会宣布设立内阁,退朝后韩正言便忍不住前来拜会,“您设立的内阁,是不是有些权势过甚?您看看这一条,陛下您的批文若是内阁中有半数以上持反对,便有驳回的权利,需要退回政事堂或是军事堂重新商议。”

    韩正言想不明白,历代帝王无不是以集权为目的,恨不得一人独揽整个帝国的大权,但为何到了赵桓这儿,却将权力分散出去。

    听着韩正言的疑惑,赵桓也笑了笑,他推行内阁是吸取了后人的智慧,当然有些制度太过超前,以目前的生产力根本达不到,只能一步步来了。

    “朕明白你的顾虑,容朕慢慢解释,”赵桓笑着示意韩正言坐下,“朕先问你一件事,最近你为太子开蒙,觉得太子心智脾性如何?”

    怎么又说到太子身上了,韩正言不清楚赵桓卖的什么药,但还是老实答道,“太子天资聪慧,又十分用功,若是能加以教导日后定成大器!”

    赵桓也知道太子的学习情况,但能听到别人夸赞自家孩子,也露出几分喜色。

    “太子的确聪慧,日后若是能继承大统未尝不是一代明君。”

    赵桓此时正值春秋鼎盛,说这话着实有些早了,不过韩正言对此仍旧识趣地闭上嘴,不发表任何看法。

    “可是韩卿,你想过一件事没有,”赵桓收起笑容对韩正言道,“太子之后,也就是朕的孙子,你觉得心性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