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京城之中又有风言风语说是陛下想要迁都北平,因此导致龙脉受损,所以才会出现如今动荡这种局面。
此谣言一出瞬间便传遍整个京城,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朱允熥不知此消息之后,当然知道是哪些人在背后作祟,这边刘勉便匆匆前来禀告。
“启禀陛下京城之中不少官员和权贵,散播流言罪在欺君,其罪状已经被锦衣卫尽数获得,请陛下预览!”
而朱允熥连看都没有看,直接说道。
“他们说的也没错,我决定迁都之后,紧接着就出了这样的事情,他们嘴上说一说抱怨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犯不着这么上纲上线。”
没想到他会这么说,刘勉脸上露出诧异的神色,他原本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如果能够趁势,而且就能够取代宋忠成为锦衣卫指挥使。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皇帝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打算!
朱允熥看到他的表情之后呵呵一笑。
“这民间百姓还经常说皇爷爷是个讨饭的出身,而且还有各种编排,皇爷爷那可没有抓过人杀过头,他老人家对此都不避讳,何况是我?当然了,如果这些人闹得实在不想要到时候再说,你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其他不该你考虑的尽量不要多想,明白吗?”
这明显是一种警告,皇帝好像看穿了自己的心思,刘勉想到这里背后就是一凉,赶忙一个头磕在地上,口中说道。
“臣明白了,今后绝不敢自作主张!”
朱允熥看了他一眼,然后长出了一口气。
“你跟别人不同,就是我握在手里的一把刀,让你砍向谁你就砍下谁,如果这刀有了自己的主张,那这把刀就是废了,用不了了。我记得上次我跟你说过,同样的话,如果再有下次的话,你就自己回乡养老吧。”
敲打了一下刘勉之后,朱允熥话题一转,继续说道。
“现如今汉中的事情,想必你也知道了,把你手上的人撒出去,收集有关白莲教的消息,越详细越好!”
刘勉赶紧点头称是。
这时候朱允熥轻轻搓了搓自己的脸,感觉这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远不如自己当皇太孙的时候自在。
遇到问题直接想办法解决就是,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么多人情世故的事情,这世上不管多简单的事情,参与的人多了就变得极其复杂。
朱允熥现在可是深有体会,这让他也能够理解为什么朱元璋杀起人来一点都不手软,没办法,如果他老朱都没有这个魄力,那明朝还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呢?
想到了这里,他轻声自言自语道。
“难不成非要逼着我杀人,他们才会消停几分吗?”
问题是如果杀人能够解决问题那也行,可现在的情况就是就算杀了人,这些贪官依然会前赴后继说到底还是制度的原因。
想到这里,他便想到了之前朱元璋所说的大同社会,这个主张倒也不错,在不改变原有权力架构的情况之下,这个主张完全可以成为这些读书人的目标。
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并行不悖,说白了管理国家也需要自上而下的一种结构,就算是到了后世发达的年代,依然如故。
讲什么平等之类的,这就有些太过于单纯了,只要存在阶级,那就存在不平等,朱允熥感觉自己之前似乎走到了误区之中,于是仔细想了一阵,他的眼前忽然就是一亮。
“你们这些官员天天给皇帝提建议,要求皇帝就像是你们印象之中的圣人一般,既然如此,那我也就给你们定个筐子,从今以后你们这些当官的人也就有个目标可循了!”
彻底解决贪腐他是不想的,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官僚机构会越来越臃肿,这一点是毫无置疑的事情。
毕竟整个社会经过上千年成长到现在这种地步,不可能走回头路,想稳定就分封,只要中原王朝不衰落,那自然是规矩越简单越好,如此一来朝代存在的时间越留越长。
因此朱允熥可从来没有想过大明朝千秋万代这种事情,根本就不现实,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一直在改革,可是改来改去总觉得差了点意思,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避开了最根本的东西。
那就是一直在回避思想上的改造,可是当了皇帝以后,朱允熥对此有了更深的了解,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制度和思想是脱钩的。
朱元璋说那番话,他还专门查过出自于礼记大同篇,朱允熥当时觉得挺惊奇,不过翻过头来一想,也就释然了从上古尧舜禹禅让制开始这种思想就一代代的传了下来。
孔子继承并推广了这种思想,只是后来者在他画的条条框框里面跳不出来,当然这可并不是因为这些读书的人们蠢,主要原因就是跟统治者之间必须要达成相互的妥协。
因此儒家一改再改,改到了现在面目全非的地步,讲忠孝礼智信,却把这样的思想抛至一边,这到底是进步呢?还是退步呢?
想到这里,朱允熥心中忽然有了一种使命感,不如趁着这个时候点上一把火,至于将来会烧成什么样,谁也不清楚,至少要把火给延续下去,也算是自己没有白来大明一趟。
一念至此朱允熥忽然感觉自己心中充满了斗志,他仰头看天开口说出一句话来。
“奋天斗地才是我之根本啊!”
他心里面很明白,既然无法保证大明的基业千秋万代,那么自己必须要把这个种子埋下去,至少将来还能够为后代们留条活路。
这要是将来出现了什么变革,他希望是自下而上,当然自上而下也行,哪怕最不济也要保证是在这片大地之中出现内斗,也不能被外敌打上门来。
虽然说从表面上看,掐灭这样的火焰对于统治者来说似乎有好处,实际上则不然凡是有利有弊,逃是逃不过去的,只能迎难而上!
想到这里,他便对赵平安说道。
“去请方学士和王学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