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三月十四日下午,辽东分巡道张斗在松山城内城外忙着察看战场、核验战功的同一时间,宁远城里,上上下下都是一片轻松欢快的气氛。
    此时宁远城里的文武官员,军中将士,寻常百姓,贩夫走卒,全都知道了满鞑子围攻松锦等城折戟而返的消息!
    “大帅!清鞑子真的就这么撤了?就因为杨振这小子烧了他们的粮草营?!就因为杨振这小子伏击了清鞑子的几百个噶布什贤超哈?!
    “满鞑子伪帝黄台吉——就这么好说话?!卑职怎么想怎么觉得这些消息不像是真的啊!”
    宁远城祖家大院深处,祖大寿本人的书房之中,再一次云集了祖大寿麾下的心腹干将们,这些人相互传递着看完了一封书信,其中一个将领忍不住心中疑惑,终于出言询问。
    那将领说完了这话,祖大寿书房里坐着的将领们反应各不相同,有的点头附和,有的默不作声。
    但是无一例外的是,听了这话,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到了祖大寿本人的身上,等着祖大寿亲自作出判断。
    “杨振的捷报你们不信也就算了,现在堆在巡抚大人衙署门前的四百多颗清鞑子脑袋难道还有假吗?!
    “就算你们不相信这点清鞑子脑袋足以让鞑子伪帝黄台吉就此退兵,可是刘周智、祖泽远从塔山、杏山送回来的消息,难道还能有假吗?!金国凤和祖克勇从松山城送回来的消息,还能有假吗?!
    “再者说了,方巡抚家的那个大公子方光琛,今日中午已经进城了!他是从哪里回来的?!是松山!”
    说到这里,祖大寿扫视了书房一圈,目光从自己一干心腹部将的脸上看过去,最后继续说道:
    “不要再小瞧这个杨振了!去年他能从清鞑子大军的重围之中突围而出,终究是一个有本事的!
    “你们啊,也不要再去眼红嫉妒杨振先遣营的功劳了!这个事情,你们说它是机缘巧合也好,说它是瞎猫撞上死耗子也罢,总之,是本镇,也是你们,先前都判断错了!
    “杨振率部去救松山城,不管他本心是不是自己愿意,也不管他是不是因为惧怕本镇军法无情才去的,现在都不必再说了!
    “就说之前,本镇征求你们意见的时候,你们之中哪一个不是推三阻四?!哪一个曾经自告奋勇了?!”
    这几句话,越说越严厉,说到最后,祖大寿怒气满脸,已经是声色俱厉的呵斥了。
    祖大寿并没有看错形势,松锦一带是个巨大的陷阱,这一点他没有错。
    他唯一看错的,其实就是杨振。
    他没有料到,本来一场送死之旅,是不死棋,但是竟然让杨振硬生生地给走活了。
    并且,杨振还极其机缘巧合地,正好赶上了祖大寿预料之中的鞑子粮尽自退这个天赐的立功机会。
    只要清鞑子最后粮尽而退了,那么不管当时是谁身在一线,都必定是大功一件。
    早知道结局如此,他就该派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前去捡了这个功劳,而不是让吴三桂在宁远城里干坐着,坐等杨振等人兵败身死的消息。
    自从宁远城里收到了杨振送回来的第二封捷报之后,吴三桂在祖家大院自己的住处,已经气得不知道摔碎了多少个酒杯茶碗了。
    杨振让人送回来的捷报,不可能是假的了,因为随船运回来的一整船清鞑子脑袋,根本造不得假。
    是不是杀良冒功弄出来的假鞑子首级,别人或许不清楚,可是他们这些久在辽东的将领们又怎么会不清楚呢?
    现在祖大寿麾下的这些将领们基本上那个没有一个是草包饭桶、酒囊饭袋,这些人个顶个是辽东军中的悍将出身。
    他们对杨振先遣营机缘巧合立下的战功,也并不纯粹是眼红嫉妒。
    相反,他们对于杨振让人送回来的清鞑子首级,对于四百多颗清鞑子首级背后的残酷战斗,他们虽然不说,但心里还是佩服的。
    只不过,这些首级摆在宁远城里,让他们怎么看怎么觉得难以置信、不可思议。
    因为,从他们各人自己的漫长戎马生涯积累下的经验出发,他们实在无法相信,杨振先遣营一共才几百个人,怎么就能斩获这么多真鞑子的首级?!
    但是不管他们信不信,那么多鞑子首级的的确确送来了宁远城,而且还都是真的。
    特别是祖克勇,固然是为人处世欠圆滑,有点不通人情世故,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让人捎回的消息才更可信。
    对于这一点,祖大寿本人以及祖大寿的麾下都没有任何疑问。
    “那么——大帅!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既然鞑子大军已经撤退,松锦之围已经不解而解了,我们该如何做?!”
    这个时候,在座众人之中年纪最小的吴三桂,突然对祖大寿说道:“尤其是松锦大捷报到朝廷之后,朝廷之上恐怕就又要催促大帅赶赴锦州坐镇了!”
    “朝廷不催本镇,本镇难道就不去锦州了?!宁远虽好,但锦州该回,还是要回去的!”
    祖大寿听了吴三桂的询问,先是说了这么一句,然后略作停顿,随后又接着说道:“不论如何,鞑子撤了,总还是一件好事!松山没丢,金国凤固然有功,杨振没死,功劳也少不了!他们借着这个机会,可能往上一步!
    “可是,你们不要忘了,这一次鞑子入寇松锦,锦州城,杏山城,塔山城,统统都没有丢!那么留守锦州城的祖大弼,坚守杏山城的祖泽远,还有坚守塔山城的刘周智,他们坚守城池,使得清鞑子无功而返,岂不是都有功吗?!”
    ——祖大弼是祖大寿的同母亲兄弟,祖泽远则是祖大寿堂兄祖大权的儿子,都是祖家人。
    祖大寿把话说到这里,没有继续往下说,可是他手下的那些心腹干将们,就都已经知道怎么回事了。
    金国凤顶住了鞑子大军的疯狂进攻,这个功劳是挡不住的。
    杨振率领一个暂编的先遣营六百多人北上救援松山,最后“稀里糊涂”地走了狗屎运,居然赶上了鞑子大军粮尽自退。
    这个事情既然已经上报了,那么松山之围既解,杨振的功劳就是板上钉钉没跑了。
    可是正如祖大寿所说,如果金国凤守住了松山有功,那祖大弼守住了锦州,祖泽远守住了杏山,刘周智守住了塔山,算不算也有功呢?!
    反正锦州、杏山、塔山外面都有鞑子的军队围城,至于鞑子有没有疯狂进攻,那就谁也说不清楚了。
    因此,只要朝廷封赏提拔金国凤、杨振,那就不能落下了祖大弼、祖泽远和刘周智。
    甚至包括祖大寿自己,作为目前山海关外辽东官军的最高军事统帅,其他所有将领的功劳,说到底都有他的一份!
    杨振固然有功,可是直接点将让杨振出马的祖大寿呢,岂不是识人在前、调度有方?!
    祖大寿领着一干心腹部将,最后就定下了这么个善后的策略,准备借着这个机会,让自己的几个心腹部将搭上这个“松锦大捷”的顺风船。
    “鞑子撤了,终究是一件好事!接下来,且先看方巡抚如何做吧!长伯留下陪本镇再说说话,其他人都散了吧,散了吧!”
    祖大寿拿定了主意之后不由自主地叹口气,然后就把云集在他书房里的其他心腹将领们都赶了出去,独独留下了吴三桂。
    “长伯啊!今天你再以你的名义,给高总监高公公写上一封信,把我刚才说的意思写清楚,尽快遣人总到山海关去!
    “至于你做总兵的事情,那就再等等看,你还年轻,还有的是机会!我料清鞑子伪帝绝不会从此偃旗息鼓,善罢甘休,长则一年,多则半年,鞑子大军必会卷土重来!到时再说!”
    吴三桂低着头,脸上毫无表情,看不出一丝的喜怒哀乐来,此时听了这话,抬头对着祖大寿说道:
    “舅父放心!舅父的话甥男明白!甥男前程全由舅父做主!”
    “祖家家大业大是不假,这是好事,可也不是好事,家大业大也有家大业大的难处啊!
    “这么些人都指望这我,我这里也得一个一个来不是吗?还是唯有长伯你,能够体谅舅父的难处!”
<sript>()</s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