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在的话说,在北直隶如果可以被叫做药都的地方,那就只有安国县一地,这里打大清朝的时候就是北方药材的集散地,十户人家里有九户都是靠药材为生,每年药材开市整个北方的药商都会汇集于此。
那一年正值抗战胜利,所有人都觉得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好日子就快来了。
在安国县往东十来里地有一个叫做李家村的地方,不名思意,既然叫做李家村,那这里住着的人大部分都姓李,这李家村的村长自然也姓李。
此人名叫李良,字表清彦,书香世家出身,他祖父,也就是爷爷曾经在光绪年间做过一任知府,父亲中过举人,到了李良这呢,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曾经做过安国县的县长。
说起这李良呀,虽然算不上是个好人,但也不是坏人,并且算是个清流人物,于是在老蒋发动了震惊的四一二之后,李良做了一个决定,用句文言,那就是老子不干了。
那时候李良也就二十出头,于是将那县长文书和这些年的工资往自己办公室房梁上一挂,来了个“挂印封金”,之后就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去了。
李良的父亲本来就是李家村的老村长,见儿子回来本就很是高兴,又见到自己的大孙子,那就更别提了,只是随便的问了下为什么回来,在得知自己儿子辞官之后,也没问因由,只是说了一句现如今兵荒马乱,回来也好。
李良的爷爷当年做知府的时候就在李家村置办了不少田产,再加上李良父亲的苦心经营,李良家在这十里八方也算是个广有良田,所以在李良父亲心中,自己儿子当不当那县长真的无所谓。
再加上李良又是家中独子,这份产业迟早也是要交给他的,所以李良父亲其实早就有让其回家的打算,他想着既然儿子回来了,而且还当过县长,那过个几年,等自己老了,就让儿子做这个李家村的村长。
李良在老家一住就是小二十年,一直到抗战胜利那年。李良的父亲早就已经故去了,不过在老父亲故去的两年前,他老人家终于抱上了重孙子,而到抗战胜利那年,李良的孙子也有五岁了。
这些年李良一家过的并不顺利,尤其是抗战那些年,李良一边要应付小鬼子,一边又要尽量保全李家村的百姓,在那黑暗的年代,这巨大的压力差点将他逼疯。
不过现在好了,小鬼子终于投降了,当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李良哭的像个孩子。
过了年,很快就到了正月十五,在北方正月十五又叫做灯节儿,虽然安国是个县城,但是因为几百年来都是作为北方药材的集散地,所以这县城也是颇具规模。
李良一家今天老早就吃了晚饭,天还没下黑,一家老小外带家仆就出了门,准备到县城去观灯。
华灯初上,安国县城已经开始张灯结彩,各种花灯琳琅满目,还有一些打灯谜的也已将灯点燃。
李良在小鬼子投降的时候就已经将村长之位让出,虽然有句老话,燕赵之地自古便多慷慨悲歌之事,不过这话并不适用在李家村村民身上,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又没见过什么市面,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和老天爷挣饭吃,于是李良在交出村长之位后,李家村的村民又推荐了李良的儿子作为村长。
李良的儿子单名一个孝字,表字守业,为人很正,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一直帮着李良,现在可以叫李老太爷了,而李孝则是晋升为李家大爷,李孝的夫人则从李家少奶奶晋升为李家大奶奶。他们夫妻一直帮着李老太爷与小鬼子周旋,而且他们家也一直在尽最大的能力保住李家村的众位村民,这也是李孝被推选为李家村村长的原因所在。
一家老老少少主主仆仆刚刚进了县城,还没来的及去感受那欢庆的气氛,就见前方突然一阵大乱,一股持枪丘八一边朝天放着枪,一边就撞入了那些还沉浸在欢庆气氛的人群之中,瞬间女人的叫声,男人的怒吼和孩子的哭声占领了一切。
李孝也是大惊,不过还好,他们才刚刚入城,于是在众仆人和一些同是李家村前来观灯村民的保护之下,李孝一家迅速跟着人群跑出了安国县城。
李孝本想找个人回县城打听打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可李良是死活不同意,按照李良的意思,管他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保住全家和跟着一起的李家村村民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李孝一琢磨自己老子的话说得有道理,于是也就不再坚持,带着众人正要往回走,就看见县城方向又有一群人跌跌撞撞的跑了出来,于是不再废话,赶紧带着众人往李家村跑去。
走了没多远,一个李家村的村民跑到李孝身边,说刚才他们跑出县城的时候有个五六十岁的老汉跟着他一起跑了出来,本以为这老汉也是慌不择路,出了城就会离开,可没想到却一直跟着他们,都没有离开,说着还朝后面小心的指了指。
李孝顺着看去,发现一个看上去应该五十多岁不到六十的老头,头上用一条毛巾包着头,长相因为天色太黑看不大清,身上两截穿衣,脚上布鞋丢了一只,身上全是土,虽然显得很是狼狈,可不知怎么的,李孝就是感觉这老汉浑身上下透着那么一股子的气定神闲。李孝脚步不停,朝着那李家村村民摇了摇头,小声说道“没事,先让他跟着吧,等到了村口他要是还没走再说”
悄悄的跟自己父亲知会了一声,李良的意思也是先不管他,于是李孝一行人还有那神秘的老者朝着李家村快速行去。
等到了村口都已经是后半夜了,所幸后面并没有人追赶,在这一路上李良父子也小声商议过,看那老汉的样子,县城中的大乱十有**跟他有关。
村民各自散去后,李良父子二人再回头去找那老汉,发现老汉早已不知去向,两人又小声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不管他,先回家再说。
日子还是照样的过,一转眼就是半月有余,这半个多月风平浪静,李孝也让人去县城打听过当初那场大乱的原因,据回来的家丁所说,好像是抓捕什么要犯,这让父子两更是肯定了当初的想法,于是给村里当时一同回来的人和自己的家丁下了封口令,谁也不能再提那老汉。
又过了一年,战火早已重燃,但是对于李家村这个小村庄倒是没有什么影响,不过李孝却感觉自己的儿子最近这俩月有些不对劲。
李孝的儿子单名一个溪字,因为当初李溪出生的时候五行少水,但并不是缺水,于是就起了这么个名字,至于表字嘛,孩子太小,李孝打算等他开了蒙之后再起。
这李溪可以说算是个小混世魔王,并不是坏,就是淘,胆子还大,啥都敢干,可就一样不干,看书,这可让李良这个正盘书香门第出身的爷爷愁的不行。
可这段时间李孝发现自己儿子突然变了,本来自己教儿子三字经什么根本没用,他儿子从来都是不学,每次都是连哄带骗的学半个小时就到头来,至于背书就更别提,李孝有时候觉得他这宝贝儿子才是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到了李溪这辈,老李家可是四代单传了,李良虽然犯愁,可对李溪那真是宝贝得不行,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李孝跟他宝贝孙子说话语气重一点都有可能挨他老子一顿揍。
可这段时间李孝发现自己儿子转性了,原来死活背不会得三字经居然背下来了,甚至连百家姓前半部分都差不多了,也不上树掏鸟蛋了,也不祸害自己养的金鱼了,也不往自己家马厩里扔石头了,也不拽看门大黄狗的狗尾巴了,甚至都不随地大小便了,这让李孝很是感慨,自己儿子开窍了。
不过也有一点让李孝心里有些发毛,他这宝贝儿子开始有点神神叨叨得,总说他家住着个老神仙,还总是写两个字,他看过,那是“汷?”二字,他也问过他儿字,据他那个宝贝儿子所说,这两个字是那个老神仙给他起的表字。
李孝也问过自己儿子,那老神仙长得什么样子呀,他都跟你说过什么呀之类的,不过他儿子根本就不搭理他,只说老神仙说了,只有他好好跟着李孝读书,老神仙才会教他仙法。
至于仙法到底是什么,李溪毕竟还小,根本说不清楚,只说学会仙法就会飞了,至于其他的,李溪也是糊里糊涂。
之后李孝又问了“那你现在也跟着我好好读书了,老神仙教你什么啦”
听父亲这么一问,小李溪扬起小脸,一本正经的回到“老神仙说了,不能说”说完扭头就跑了。
这下给李孝噎的够呛,看着儿子的背影,李孝下定决心要见见这个老神仙,于是李孝就开始了跟自己儿子斗智斗勇的艰苦岁月。
李孝自己琢磨,儿子白天一般都是跟着自己读书,当然,他也不光是只给自己儿子上课,其实李家村很多跟李溪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白天都到李孝家听他上课,李良说了,不指望这帮孩子能有多大出息,但最起码也要认识个字吧。
这样小李溪白天肯定是不可能见那个他所谓的老神仙了,那就只有晚上才有机会,于是在连着盯了小李溪七八晚并且一无所获之后,李孝放弃了。
李孝是不得不放弃,因为这七八晚儿子睡得呼呼的,而他自己则是连着七八天几乎都没怎么睡觉,他觉得如果在这样继续的话,自己就真的要去见神仙了。
没奈何,李孝也只能是听之任之,不过这段时间自己儿子倒是没在调皮捣蛋,跟自己老子商量了一下,也就不再管了,当然,想管也管不了了。
就这样又过了三年,战火已熄,国家迎来了新的局面,普天同庆,镇上来了新的领导,也给李家村派来了新的村长,李良也是功成身退。
喜欢拐了弯的历史长河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