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孙儿自自作主张了。”
以陆驿现在的功名,他见官老爷都不必下跪,如今却非常乖巧的跪在爷爷奶奶面前。
刚才在村口集会的时候,他来不及同爷爷奶奶商量,就先认下了李氏最小的女儿。
现在回了家才有时间和爷爷奶奶解释。
陆家老两口倒不是很生气。
因为自己这个孙子从小就聪慧过人,并不是无的放矢的个性。
“那你说说。为什么非得收养这个最小的孩子不可?”
“又为什么不肯让她做你妹妹?”
陆驿早在当众开口收养之前,就已经把这些事情都想明白了。
于是对着爷爷奶奶有条不紊的解释起来。
“一方面因为另外几个孩子已经大了,他们的脾气,性格,生活习惯都已经被大致定了型。”
“最小的这个孩子还能按我们陆家的规矩教养。”
“另一方面,如今家家户户生计都不是很容易。这个最小的孩子最难被收养。而且又是女孩儿。”
“最后下场无非就是要么无人收养。”
“最后只能李氏这么一个无依无靠又没有生计的寡妇,领着这个最小的孩子继续颠沛流离。”
“再者,如果我不开这个口,我也怕谁家动了心思,把她收去做了童养媳。”
陆老头听着自家孙儿有理有据,还心地善良。
两位老人心里还是十分安慰的。
真是自己养出来的好孩子,不光聪明上进,还善良孝顺。
但是陆老头还是不得不板起脸来,对孙儿摆出一副长辈架子来,
就怕惯坏陆驿,养成冲动狂妄,不同人商量的个性。
陆老头继续追问道,
“你外公当场还怕你一时想差了,同你说让你把那孩子收做妹妹就也罢了。”
“我和你奶奶还在还是能替你爹做这个主。帮他收个义女。”
“为什么非得要那孩子做你女儿呢?”
陆驿不慌不忙的继续解释道,
“爷爷别急。我自有我的考量。”
“虽然我现在不常在村里走动,但是早年村里那些风言风语我还是听着了的。”
“说我天生童子命,克死了我爹娘。”
陆老头立刻大声呵斥道:“胡说什么?”
“你爹娘的事怎么能赖在你头上?”
“是村里哪个长舌妇竟然把这腌臜话拿到你面前来说?!”
陆驿面色十分平静,还不忘靠过来,给爷爷顺了顺气。
“爷爷,你别急。”
“头一回听说的时候,我确实心里也不好受。”
“但是后来读了圣贤书,心里自然知道这事儿是子虚乌有。”
陆驿此刻说的轻轻巧巧。
全然看不出当年他第一次听说这个说法的时候内心惊讶伤心,偷偷在夜里哭了好几回。
如今他只是十分沉稳可靠的,替爷爷顺顺气,继续说道,
“我自然是不信那什么劳什子童子命。”
“但是村里人毕竟见识有限,难免有些迷信蒙昧。”
“我收养了一个孩子。自然也能打破这种克人的谣言。”
“我陆驿收养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在遇到我前颠沛流离,年幼丧父。”
“遇到我之后,她只需要天真快乐,茁壮成长。”
“那些说我克亲人的谣言,自然不攻就破。”
陆驿腼腆一笑,对着爷爷奶奶卖乖继续加码,说道,
“要说村里人迷信,那我也不能免俗。”
“给予别人第二次生命这样大的功德,就当是给我科考修福气了。”
陆驿连自己的功名前途都搬出来了,陆家爷爷奶奶自然也不好再推拒。
实际上他们心里也是乐意的。
陆驿那话说的也没错,他平日里都在书院里,老俩口在家里怪寂寞的。
有个孩子热闹热闹也好。
此事于此一锤定音。
14岁的秀才郎君在这一年有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
.
“以后你就是我女儿了,随我姓陆吧。”
“就叫陆小红,怎么样?”
年仅三岁的小姑娘看着面前这个斯文俊秀,笑眯眯的男人。
她神情看起来还有些呆愣愣的。
陆驿也不着急。
只是依然笑眯眯的,同头一回见面的女儿温柔和善的说着话。
“以后我就是你爹啦,叫一声爹来听听。”
三岁的陆小红,脸颊肥嘟嘟的。
因为在长牙,所以口水流个不停。
“滴……爹唔……”
她含含糊糊的喊了一声。
把第一次有女儿的陆驿乐得见牙不见眼。
“诶!真乖!”
“以后这里就是你家了。我这个当爹的自然会护着你。”
“从今以后也不用再挨饿了。”
“以后爹去省城考试,去京城考试,都带上你一道去。”
“说什么女子不可入宗祠。”
“我陆驿的女儿就是要上族谱!”
“如果考上秀才不够,那我就考上举人。”
“被称作一声老爷,还不够单开一页吗?”
“若是举人再不够,那我就考进士。”
“混个三品大员当当别说单开族谱一页。我要单开一本!”
“那本族谱我要做第一页。”
“你陆小红,就是我名下第一个孩子。”
陆晓红年纪还太小,根本听不懂陆驿在说什么,只是看着他似乎豪情万丈的样子,也忍不住激动起来了,挥舞着短短的手,嘴里咿咿呀呀的。
陆驿混不吝的,同一个三岁毛孩子,击了个掌。
“那我们就说定了啊。”
站在不远处,看着陆驿逗孩子的陆家老两口,十分感慨。
从小就过分老成持重的孙子,少见的露出了真心的欢喜。
老两口心里想着,反正只不过是一个三四岁的小丫头。
家里养着也就养着了,不过就是多口饭吃而已。
孙子是个主意大的。
他既然想好了收养一个孩子。短时间内自然也是不打算说亲事了。
孙儿说的也对。
要是他以后不光是个秀才,还考上了举人老爷。
那说亲事的时候,能门当户对的,可就不只是村里这些泥腿子了。
说不定还能说上什么官家小姐,富户千金呢。
老两口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了,心里也知道自己见识比不过念了好几年书,还独自去省城考过试的孙子。
那就别管了,
孙子既然做了这个决定,自有他的道理。
.
三年后陆驿17岁,要去省城考乡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