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小儿黄疸4
    小儿黄疸4

    黄老师解释:医学上把黄疸称之为黄疸型肝炎。也称之为急性肝炎,甲型肝炎。

    “什么叫阳黄者——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乎?”两个姑娘感到迷惑不解。“哈哈哈——”黄老师笑着说,“中医把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呵呵呵——原来如此。”雨露姑娘恍然大悟。“怎样区别呢?”两位实习姑娘问。黄老师继续道:小儿黄疸从小便看是清亮如橘子颜色的是阳黄,如烟熏的颜色就是阴黄。从脸色皮肤看也是从这点判断。“这是医生对症下药的难点——”俩实习者感到头都搞大。黄老师继续解说:

    “阳黄”病症名。黄疸之属湿热者。见《伤寒微旨论》。《景岳全书杂证谟》:“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即所谓湿热证也。”由湿热蕴蒸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下流膀胱,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尽黄。证见发热烦渴,身目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浓茶,伴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腹胀胁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宜清化湿热。热重于湿者,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大柴胡汤》等;湿重于热者,用《茵陈五苓散》等。

    “诊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俩实习者问。

    黄医生回答: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表现的-类病证,临床上尤以目黄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请老师说一下发病的原因。”

    黄老师分析:

    黄疸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红细胞的过量破坏、肝细胞的功能不良、胆红素排泄障碍和胆红素代谢先天性缺陷等。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邪为患,如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或外感湿热之邪,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失健运,湿邪壅阻中焦,则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则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胃气不降,则胆汁的输送排泄失常;湿邪郁遏,导致胆汁浸入血液或溢于肤肤因而发生黄疽。阳黄者,阳盛热重,平素胃火偏旺,湿从热化而致湿热为患,熏蒸肝胆。其临床表现特点为: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病较急,病程短;常伴有身热.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小溲赤涩不利;舌苔黄腻,舌质红,脉见弦数、弦滑或濡缓。其病理性质属阳热实证;在病机上有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以及湿热并重之别;在病位上有湿偏于中上焦,湿热偏于中下焦,以及湿热弥漫三焦之分。

    小英姑娘说:“哎哟中医太复杂了——”“还请黄老师再说说中西医之间对于黄疸的看法吧。”雨露姑娘提议说。

    黄老师介绍道:中医病名。由瘀热宿食相搏所致身体面目皆变黄色的病证。《太平圣惠方黄病论》:“黄病者,一身尽疼发热,面色洞黄,七八日后壮热,口里有血,当下之,如猪肝状,其人小腹满急。若其人眼睛涩疼,鼻骨痛,两膊及项强,腰背急,即是患黄也。黄病多大便涩,但令得小便快,即不虑死。不令大便多涩,涩即心胀不安。”

    西医为黄疸型肝炎、急慢性肝炎等

    中医对黄疸的看法a.中医--阳黄者脉象多弦数,阴黄脉象多濡缓或沉迟,关于阳黄,其文曰:“身热,不大便,发黄者,……”,关于阴黄,其文曰:“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但临床上亦有黄色鲜明如橘色、脉象濡缓或沉迟的“假阳黄”或黄色深暗、脉象弦数的“假阴黄”等脉脉不符者出现。当代名医俞长荣即提出过“灿灿橘子色,并非尽阳黄”之说。b.西医--

    1.肝前性黄疸(也可称溶血性黄疸和代谢缺陷性黄疸)多为溶血所致,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20%以下。

    2.肝性黄疸(也称肝细胞损害性黄疸)多由病毒性肝炎、某些药物引起,血中非结合和结合胆红素均升高,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20%~40%。

    3.肝后性黄疸(也称阻塞性黄疸)多由胆管结石、胆管狭窄、肿瘤等引起,血中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这是鉴别黄疸性质最重要的指标。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50%以上可考虑为阻塞性黄疸,占总胆红素的60%以上则确诊为阻塞性黄疸。

    “那两者有何联系呢?还请老师解释一下——”雨露姑娘请求说。

    黄老师解释说:阳黄”似应属于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包括溶血性和肝细胞性黄疸),而“阴黄”则属于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如阻塞性黄疸)。

    雨露姑娘提示小英姑娘:“抓住间接’和‘直接’进行区别。”

    老师继续:“阳黄”为从热化,与脾、胃、肝、胆有关,如功能失常,可导致内湿的生成。热为阳邪盛,正邪相搏而发病快,似属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由于肝细胞发炎,不能摄取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加以处理使其变成直接胆红素,加之肝细胞内溶酶体释出β-葡萄糖醛酸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可部分重新分解成间接胆红素返回血中,使血中间接胆红素增高,如超过2.0mg%,则巩膜、皮肤黄染。由于间接胆红素较难通过毛细血管壁,此时透过表皮组织观察皮肤色泽鲜黄如桔色,似属于中医学所说的“阳黄”类。

    “阴黄”为湿从寒化。所谓“寒”为机体功能代谢活动过度减退所造成,使湿盛阳微,寒湿郁滞脾胃,阳气不振,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发病慢,病程长,似属阻塞性黄疸。由于经肝脏处理的直接胆红素不能经胆道排入肠腔而返流入血,此时血中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直接胆红素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初期组织黄染较深,为“阳黄”。随着病程延长,血中直接胆红素持续增高,黄疸进行性加深,在组织中的胆红素可被氧化成胆绿素,皮肤色泽晦暗,则属于中医学所说的“阴黄”。

    雨露姑娘又总结:“阳为热,阴为湿辩证施治。”